福建:AI赋能垃圾分类精准治理
市民陈先生一靠近垃圾屋,投放口就自动打开了。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武汉大厦垃圾分类投放点,具备智慧感应功能的垃圾屋刚刚完成提升改造,陈先生将手中的厨余垃圾准确放进绿色垃圾桶中,轻松完成无接触投放后,在一旁的洗手池洗净了双手,“投放环境好多了,居住起来也更舒心。”
今年以来,翔安区创新引入“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AICDE(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技术,建设智慧垃圾分类管理平台,进一步构建智慧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提升垃圾分类准确率,倡导绿色生活新时尚。
AI识别投放点情况 形成溯源追踪管理闭环
“新涵便利店旁的投放点垃圾桶满溢,请保洁人员尽快处理”,上午11时07分43秒,结合创新引入的“5G+AICDE”技术,翔安区智慧垃圾分类管理平台的监控系统精准捕捉到这一幕,立即通知马巷街道市头社区的垃圾分类管理人员解决处理。“后浦社172号灯杆旁的投放点,垃圾已落地15分钟,请及时处置”,上午11时56分28秒,通过湖里智慧城中村管理服务平台,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湖里街道后浦社区网格管理人员的手机端操作平台,以便及时响应……这样的场景,在厦门市已屡见不鲜。
如今,在多个社区和垃圾投放点,AI监控设备和智能识别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前端监控设备抓取图片,AI智慧分析垃圾满溢、落地以及建筑垃圾堆积等情况并进行截图和视频片段保存,实时推送给相关负责人,同时,支持全程溯源监控和远程取证。这些智能设备推动形成可溯源、可追踪的垃圾分类管理闭环,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有效减少了垃圾分类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以科技赋能生态,这样的创新尝试,是生活垃圾分类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一步。“引导大家从身边做起,自觉保持小区卫生环境,从垃圾不落地出发,逐步形成自觉分类意识,养成珍惜和节约资源的好习惯。”相关负责人表示。
精选低值可回收物 探索减量化资源化模式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运用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厦门市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人性化治理,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垃圾分类新模式。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进入3.0版以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在位于海沧区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创新应用“机械智能分选+人工干预+归类自动打包”智能化生产线,通过光谱识别技术的初步区分和AI图像识别的进一步分选,不同材质和品类的垃圾被精确分拣,一步步成为可循环利用的生产原料,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再生利用,有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低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
(刘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