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城管 精描细绣,绣出“品质之城”
全市新改建公共卫生间260座;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架空线入地率提升至77%;全市新增停车泊位约11万个;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小区覆盖超九成。这一系列变化的数字,见证着苏州城市管理事业取得的新突破。行走在苏州街头巷陌,不仅能感受到不断提升的城市颜值和气质,还有百姓日益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管理,让生活更美好。苏州市城管局局长赵金龙表示,苏州城市管理部门以建设“更有序、更干净”城市为总体目标,积极践行“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城市管理理念,坚持多元共治、依法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停车便利化、架空线整治入地等民生实事工程,努力打造“品质之城”和“美丽幸福新天堂”。
树立“服务城管”意识
挑起服务城市中心工作的担当
作为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全国文明城市”反映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其深刻内涵也赋予了城管部门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特殊使命。苏州全市城管发挥主力军作用,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主动作为,为苏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苏州市城管委建立了每日信息播报、每周分析研判、每月绩效考核、每季通报奖励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研判会,及时协调处理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城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动环卫保洁、街面秩序、设施管理、执法质效四大提升专项行动,重点解决文明城市实地考察工作中发现的暴露垃圾、乱涂乱贴、乱停乱放等城市管理领域动态性突出问题。
实际上,不仅仅是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在苏州重大城市发展战略中,城管部门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前沿,而这种勇于担当源于苏州城管部门着力树立的“服务城管”意识。
“苏州城市管理部门坚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融合,针对重难点问题建立长效管理制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苏州市城管局副局长阎鸿泰介绍,目前城管局主要行使市容、市政、环卫、城市照明、停车、户外广告、地下管线、行政执法等管理职责,实现了管理、服务和执法的统一。
视野要宽,格局要大,行动要实。以苏绣闻名于世的苏州,把精细的“绣花”功夫传承运用到文明创建和城市治理中,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今年突发疫情防控期间,城管部门这种绣花功夫更是应用到了极致。苏州城市管理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疫情防控应急运转模式,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散装式战“疫”,把疫情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扎实。苏州城管执法部门启动一级勤务响应机制,科学合理安排执勤力量,加强24小时执法巡查。城管人全力以赴参加各交通管控点查验工作,筑起联防联控战线。此外,活跃在大街小巷的环卫“铁军”队伍及时完成“清”“扫”“消”“防”四字任务,维持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斩断疫情病毒二次传染通道。
再以垃圾分类为例,不仅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试金石”,也是苏州城管部门牵头推进的重头项目。苏州始终将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标杆,全面推动以街道、镇为单位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通过加大暗访考核、开展联合执法、分析投诉案例等措施,以考核评比为指挥棒,进一步提升小区分类质量。截至12月底,苏州“三定一督”小区覆盖率超过90%。
还有发展夜间经济,今年苏州提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苏州城管部门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夜间特定时段“店外设摊”和“集中夜市”试点,加强夜间停车服务,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
在服务重大城市战略中勇挑重担,在实干奋斗中彰显使命担当,苏州城管部门也把自己嵌入到了城市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
践行“为民城管”初心
扮靓城市的“颜值”与“气质”
在热门景点姑苏区古胥门附近,一座环保公共卫生间“访客”络绎不绝。远远看去,这座融入苏式风格设计的公共卫生间更像是城市一景。往里走,不仅环境洁净明亮、没有异味,第三卫生间、哺乳化妆间等贴心设施也一应俱全。苏州共有9座全国“最美公厕”,它便是其中之一。
让“方便”更加方便。如今,在苏州市区人流量大的区域,平均走两三百米就能找到一个公厕。在推进“厕所革命”的过程中,苏州不仅追求公厕达标,还注重细节和人性化,让公厕成为感受城市舒适度的细微窗口。苏州先后投入6.3亿元新改建市政环卫公厕1873座,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城市”。
而到了晚上,古胥门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依然游人如织,岸上的华灯倒映在水中,犹如拂动的彩绸。“御窑金砖”“桃花坞年画”等文化灯光小品,极具江南水乡韵味,引得市民游客驻足留影。
优美夜间灯光的背后,是苏州探索景观照明到文化照明的生动实践。今年,苏州重点完成了观前商圈提标整治景观灯光工程及观前街、碧凤坊等区域灯具的更新改造,助力打造“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此外,还陆续打造了环古城南新路及沿河夜景照明工程、石湖景区蠡岛景点夜景照明工程等精品景观灯光设计项目。富有文化韵味的城市夜景照明不仅使城市“亮起来”,也使城市“美起来”,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感受苏城“光”文化的魅力。
灯光亮化扮靓苏城夜色的同时,苏州城管部门加强架空线的整治和入地工作,让出了古城清朗环境。
“相关人员注意,目标线路反馈信号已为零,可以切除。”午后时分,桃花坞片区架空线整治施工现场,急促的口令声响起,一根根废弃线路被成功甄别,拔杆行动随之启动。
拔除电线杆、电力配网改造、道路修复,为了处理如蜘蛛网般杂乱密布的架空线,消除随之带来的居民生活安全隐患,这样的施工场景在姑苏区成了常态。
从细微处着眼,净化城市空间。今年是苏州中心城区架空线整治和入地工程第一轮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苏州计划清除57条主次干道、170余条支路街巷的870公里架空线和1700根电线杆。截至11月底,主次干道累计清线约788.7公里,拔杆960余根。悬在古城上空堵心的“蜘蛛网”将不见踪影,一道道美丽的“天际线”展现眼前。
无论是厕所革命、灯光亮化抑或架空线整治,突出一条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人民的需求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向,苏州城管工作者坚持用心“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把每项民生实事越做越实,同时引导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全民共管”城市管理模式,共同营造更便捷、有序、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
打造“智慧城管”平台
推动城市运行更有效率更加便捷
不停车、不取卡、不扫码,2秒钟即可通过闸口,日前,不少市民在吴江区“松陵大道东P+R”停车场尝鲜了ETC无感支付。ETC无感手动操作,自动完成支付,大大提高出行效率。今年年底,公共停车场无感支付模式将在吴江区实现全覆盖,路内ETC试点应用的做法,在省内为首例。
如何有效纾解停车难问题,苏州建立起智慧平台。“姑苏八点半”夜经济火热开展,为减轻观前商圈夜间停车压力,苏州市城管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推出了交通出行热力图,方便市民游客出行。热力图中的停车大数据,来自苏州市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所具备的功能包括智慧诱导、停车电子收费等,目前全市共有1.6万处停车场,287万个停车泊位纳入平台动态管理。
不仅是停车,城市治理已进入以数字化治理为标志的2.0时代,智能化正在成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为苏州智慧城市建设者之一,苏州城市管理部门正在大力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让城市运转更加高效协调,不断提高城市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理念如今已渗透至苏州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对建筑垃圾的产生、收运、处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查看每一辆渣土车是否超载;“地下管线综合协同监管系统”整合现有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实现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避免建设、改造施工过程中破坏管线事故发生;“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道路、桥梁、高架、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数据库,根据设施的管养特点匹配相应的技术功能,对管辖范围内的道路设施进行检测。
新出炉的《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中,苏州数字治理水平位列全国第八,跻身第一梯队。而对市民来说,全程数字化城管便民服务已经跃然“指尖”。依托苏州微城管平台,市民游客可实现手机一键找公厕、搜停车场、扫码租公共自行车。该平台现拥有103万个停车泊位数据、2920座公共卫生间点位(含景区内公厕)、5600个公共自行车实时站点信息,同时还汇集信息和政务数据资源,推进城管“互联网+政务办事”,提供办事指南、办事网点查询、办事进度查询等服务。
从“人管”走向“数管”“智管”,苏州正在建设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在原有数字城管平台基础上,围绕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提升城市管理的垂直力度和监管能力。”苏州市环卫处环卫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洪毅说,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目前初步建立起“1+10”市区两级模式的城市管理大数据体系,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从“点”到“面”到“立体”的提升,推动城市管理创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