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垃圾站扰民咋破解?微改造给出答案 效率提升50%,投诉归零
“你看现在,绿白围挡看着清爽,垃圾车进出也不堵了,再也不用忍受以前的噪音和臭味!” 昨天,常到渝北区龙塔街道黄泥磅垃圾收集站清运垃圾的司机师傅,忍不住为这里的变化点赞。这场 “微改造”,不仅让垃圾站变了样,更破解了困扰周边居民许久的扰民难题,成为重庆城市角落治理的生动案例。
黄泥磅垃圾收集站坐落在紫园路,周边小区、单位扎堆,每天要收运约 54 吨垃圾。可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早高峰时,垃圾车挤在一块儿,轰鸣声此起彼伏,异味飘得老远,居民投诉从没断过。“早上 7 点就开始收垃圾,虽说离小区有段距离,但噪音、臭味挡不住,我们住得闹心啊!” 附近居民曾这样抱怨。
今年,渝北区城市管理局把这里当成 “突破口”,联合市环卫集团搞起了 “微改造”,目标很明确 —— 既解决问题,又提升颜值。改造方案精准 “对症”:扩宽空间让车辆进出分道走,再也不堵;划好人车分流线,行人、作业区隔开,安全又方便;还设了排队区,卸料、等候互不干扰,双泊位同时作业,效率一下提上来了。
更让居民惊喜的是,垃圾站的 “颜值” 也翻了番:围挡换了新样式,旁边还种上绿植搞垂直绿化,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 “邻避设施”,如今和周边环境融在了一起,成了规范又美观的站点。

改造效果到底怎么样?数据最有说服力。经专业测算,垃圾站运转效率提升了约 50%,早高峰拥堵彻底缓解,更关键的是,关于噪音、异味的投诉实现了 “动态清零”。“现在再也不用被垃圾站的问题烦了,住着都舒心多了!” 周边居民的满意度直线上升。
“这套改造经验能复制、能推广!” 渝北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会把黄泥磅垃圾站的改造模式推广开来,升级更多环卫设施,让城区环境越来越好。这场 “微改造” 的实践,也为重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又一个接地气的好办法。
(记者 郑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