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媒体看点

中国建设新闻网:重庆渝中推动社区垃圾分类走“新”更入“心”

日期:2025-09-30

重庆市渝中区通过积极推进厨余垃圾“自动破袋+寻桶投放”、“一户一码”溯源机制、“渝爱分”小程序等方法,助推垃圾分类工作走“新”更入“心”。

记者在渝中区化龙桥街道雍江苑小区看到,居民共享书吧、知识科普、“变废为宝”创意展、积分兑换服务等构建起“寄学于景、寓学于趣”的垃圾分类科普艺廊;智能投放箱实现厨余垃圾自动破袋、寻桶投放,其他垃圾桶自动压缩,精准识别居民身份及投放效果;3000余个家庭厨余垃圾桶安装智能芯片,所有家庭厨余垃圾车安装“车载称重”系统,助力智慧收运。

“现已建设智能投放箱200余套,安装智能摄像头300余个,探索将桶边督导融入‘141’基层智治平台,超时自动生成预警事件,督促分类指导员履职尽责。”渝中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在垃圾分类阵地打造、科技赋能方面进行创新试点,同时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建成渝中区红岩村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以重庆动物园熊猫“渝爱”为蓝本打造“啦分熊”特色IP,率先推广“渝爱分”小程序,在提质增效示范小区建立居民家庭档案,让垃圾分类理念更深入人心。

据悉,渝中区城市管理局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全域升级。因地制宜设置集中投放点1800余个,其中建设智能投放箱200余个,配置遮雨、照明、洗手、感应开盖、宣传便民功能,提档升级率达到100%。同时,通过打造雍江苑小区智能投放点树立垃圾分类样板,该投放点通过机械手臂自动破袋厨余垃圾,搭配识别寻桶投放,使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精准分流。

近日,雍江苑社区居民周静将此前收集的书籍、纸箱等可回收垃圾投递到智能投放箱。“现在真方便,这些可回收利用的旧垃圾又有用武之地了。”周静笑着说。

据介绍,渝中区打造以“智能投递+线下交售”为基础,以“预约回收+人工服务”为补充,“活动引导+文明实践”为阵地的多种可回收物回收场景,满足不同群体分类投放需求。

同时,渝中区积极构建综合回收网络。标准化打造再生资源回收站130个,社区“两网融合”服务点79个,实现社区全覆盖,方便居民就近投放。重点打造凯旋路社区等12个“两网融合”回收示范点,统一标牌、规章制度,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整体规范化运作。

此外,联合社会力量,通过智慧赋能助力低值物回收,在雍江苑社区、白象街小区、红岩小学、望龙门小学等率先设立智能化综合回收箱,支持自助操作与线上结算,同时提供预约回收服务,解决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难题,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据悉,渝中区还强化模式创新,打造具有渝中区特色的垃圾分类新动能。积极探索“一员多岗”模式,在大坪街道肖家湾社区全面开展“晒出分类红,共建时尚绿”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党员志愿者多岗履职,营造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推动“四义”减量模式,在两路口街道枇杷山正街社区深化“党建+睦邻文化”嵌入网格治理,搭好垃圾分类“旧物新生”服务平台,开展义课、义仓、义捐、义卖“四义”活动,推动垃圾减量。

优化创新积分激励模式。在各社区创新建立“时间银行”,居民利用“渝爱分”小程序每天打卡积分可兑换直饮水及享受物业费、停车费减免等优惠,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可兑换积分或服务时长,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构建可回收物“投、收、运”全链条智慧化回收体系。通过深化“智慧环卫”建设,将垃圾分类管理纳入“智慧环卫”平台,安装智能摄像头、配发智能手环,完善桶边值守监管系统,实现分类指导员就位信息一屏掌握。实行车辆智慧监管,利用GPS、视频监控及传感器,实时监控作业车辆状态,优化作业调度管理。为全区3500余个家庭厨余垃圾桶加装智能芯片,9台收运车配备车载称重系统及摄像头,计量体系延伸至社区和小区,追溯混合收运等违法行为。

此外,渝中区城市管理局还联合各街道勘查选址,引进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40余台,通过扫码投放、积分兑换引导居民家庭源头分类,推动其他垃圾减量。依托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采集投放数据,优化收运路线,实现可回收物“投、收、运”全链条智慧化衔接。

(陈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