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沙坪坝 数字城管采集员用汗水守护山城“清爽颜值”
暑热高温,当多数市民选择空调房避暑时,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街头巷尾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身着深蓝色制服,手持智能终端设备,像精密扫描仪般一寸寸检视着城市的肌理。
他们是数字城管采集员,是高温下坚守的“城市哨兵”,更是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的“末梢神经”。
烈日下作业的数字城管采集员。任峰摄
不到中午,阳光便把路面烤得发烫,蒸腾起扭曲的热浪。数字城管采集员张艳云的工作服后背早已洇出大片盐霜,这是汗水反复浸透又晒干的痕迹。她正半蹲在泉景三路转角,将采集终端对准一处松动的窨井盖。“咔嚓”的快门声混着此起彼伏的蝉鸣,井盖偏移角度、具体位置等信息随即通过APP实时上传至智慧平台。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她每天要重复300余次。
正午时分,采集员刘林利的遮阳帽檐下不断滴落汗珠,她在熙攘人群中锁定了一处隐蔽的卫生死角。20分钟后,环卫作业车便抵达现场。“高温会让城市‘生病’。”刘林利指着屏幕上的案件列表解释:沥青路面易出现鼓包,行道树需加强浇水,餐饮店违规摆放的广告牌存在安全隐患……在近50℃的地表温度下,他们的工作精度反而更高。
同时,在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大屏幕实时跳动着案件数据。值班长黄嘉欣展示了一组特殊统计:7月以来,采集员日均步行里程较平日增加15%,案件有效立案率却提升至98.6%。“就像给城市做CT扫描,高温下的‘病灶’反而更显影。”她边说边调出三维地图,56名采集员的运动轨迹正编织成一张金色光网,覆盖着全区110平方公里。
高温考验着这套系统的极限性能。在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闭环机制,烧烤店集中区域晚间易出现油污外溢,在建工地周边道路扬尘风险升高等街头的违规乱象、安全隐患能第一时间被捕捉、流转、处置,让高温下的城市始终保持“清爽颜值”。
下午三点,歌乐山下的背街小巷热得像个蒸笼。老采集员颜娜的制服能拧出水来,她正猫腰钻进一处狭窄的巷道。这里停放的“僵尸车”遮挡了消防通道,她需要多角度拍摄取证。特殊的是,这已是她今天第6次巡查该区域——她主动申请了“责任田”包干制。
在磁器口古镇,采集员蒋颖发明了“错时工作法”。她清晨六点就上岗捕捉游商早市,避开正午最毒辣的日照后,傍晚再重点检查餐饮店铺。“高温天商户容易把冰柜摆到路上,得反复劝导。”她展示手机里建立的商户联络群,里面都是及时整改的对比照片。令人触动的是,她的工具包里常备着人丹和藿香正气水,却总是先分给遇到的环卫工人。
夜幕降临时,指挥中心的月度数据报告刚刚生成:七月累计处置案件1.6万件,其中采集员自行处置轻微问题50余件。这些数字背后,是56件被汗水浸透的制服,是每天补充的7箱矿泉水,是无数个晒得发红的脖颈。
华灯初上,晚风终于送来些许凉意。数字化城管平台的夜间值班模式悄然启动,而明日破晓时分,那些蓝色的身影又将出现在第一缕阳光里,这些“城市哨兵”正以汗水为墨,在滚烫的沥青路面上书写着关于坚守的现代寓言。
(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