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媒体看点

上游新闻:开学第一天的“生命课” 解锁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日期:2025-09-02

9月1日,“2025年渝港澳青少年自然探索‘云端守候·爱护动物’公益行动”走进校园,带领同学们走进动物世界、聆听自然回响、传递温暖和善意。

课堂现场

“国宝大师课”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下午两点半,重庆江北巴川量子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们陆续走进学校报告大厅。活动在同学们表演的舞蹈《花木兰》中开启。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熊猫的宝宝叫什么吗?”“是叫小熊猫吗?”现场,重庆动物园大熊猫技术主管、正高级畜牧师尹彦强博士的提问瞬间让同学们来了兴趣,带着大家走进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宝大师课”。

尹彦强告诉同学们,大熊猫和小熊猫,它俩名字很像,却是不同的物种。大熊猫属于熊科,小熊猫属于小熊猫科。从进化历程上来讲,大熊猫和黑熊、马来熊、棕熊等熊科动物的进化关系要更近一些;而小熊猫和浣熊的关系更近。它们的外形特征、体表毛发颜色等都有很大的区别。

而大熊猫在地球上生活的历史比人类还要悠久,大约有800多万年。它先后经历了始熊猫、小种大熊猫、巴氏亚种大熊猫和现生的大熊猫。有研究结果提出,现生的大熊猫又可分为秦岭亚种和四川亚种。

大熊猫在进化历程中,与重庆也有渊源。早些年,在重庆万州的盐井沟化石群就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巴氏大熊猫化石。

尹彦强介绍,大熊猫属于猛兽,它们的头骨、牙齿都很发达,咬硬硬的竹竿,就跟人啃甘蔗一样简单。

截至2024年年底,圈养大熊猫的数量达到了757只。而野生大熊猫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发现有1864只左右,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我国专门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不光大熊猫得到保护,与大熊猫一起生活的8000多种动植物也一并被保护了起来。

课堂上,尹彦强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大熊猫的繁殖、大熊猫饮食习惯,以及大熊猫丰容等。

同学们追问大熊猫的“生存智慧”

大熊猫头骨、手掌、幼崽模型

“大熊猫是怎么交流的?”活动提问环节,一名同学好奇地问。

尹彦强解答:大熊猫交流的方式挺多,其中一种便是通过气味交流,也就是做标记。因为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它们有领地意识,不同的个体会通过粪便、尿液以及分泌物等,排在地上、抹到树干上或岩石上做标记。

它们也会用声音来沟通,特别是大熊猫妈妈在生育幼崽后,幼崽通过叫声,反馈给妈妈,它想干什么或者不舒服等。到了繁殖季节,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通过多种叫声来进行交流。

“为什么大熊猫不一直吃肉,而是改为食草呢?”现场,同学们继续追问。尹彦强称,最开始的时候,大熊猫是肉食动物,但是随着进化历程中环境的变化,它们的食物出现了不足,慢慢开始食用竹子、竹叶、竹笋等。

现场,还有同学问起了大熊猫的前手指上一个短短的,圆圆的肢节是什么?

尹彦强介绍,大熊猫前掌有5个“手指头”,还有一个是类似人类大拇指功能的突起,而短短的圆圆的指节,是它的伪拇指,可以与5个指头直接对握,以方便它们更稳地抓握住竹子等。

“守候”与“爱护”更是一份责任

课后,同学们表示:“听了尹博士的讲解,让自己更加喜欢大熊猫,知道了大熊猫生活在哪些地方,吃什么,以及它的生活习性。”“成年大熊猫那么壮,没想到它生下的宝宝却如此小,还粉嫩粉嫩的,太可爱了!”也有同学称,“保护动物不能光说不做。比如,在外面玩的时候,不乱丢垃圾。因为,很多动物会将垃圾误认为是食物吃下去,影响其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守候’与‘爱护’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份责任。不仅仅是短暂的好奇,更要转化为持久的关怀与保护实践。”重庆江北巴川量子学校小学部校长蒋金凤称,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们栖息的竹林生态系统,是承载着无数珍稀动植物的生命网络。保护大熊猫,既是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也是传承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

她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感受生命科学的神奇与魅力。从关爱国宝大熊猫开始,培养对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激发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节约资源、宣传环保做起,做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小卫士。

尹彦强表示,开学第一天,把大熊猫的知识送进校园,是想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大熊猫,了解大熊猫背后的故事,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进而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的同时,去发挥他个人的力量,来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让同学们从小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越来越好。

通过“国宝大师课”,同学们走进大熊猫的世界,感受生命的奇迹与保护的意义后,活动进入公益实践环节——“云捐赠·一元爱”。同学们通过一元捐赠,献出自己对动物的爱心。

(记者 徐勤 实习生 黄千芸 李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