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层治理的版图中,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如同活跃的“神经末梢”,串联起城市的烟火日常。重庆以“共治”为目标,探索出一条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蜂鸟”到“治理哨兵”的转型路径,为基层治理注入澎湃动能。
“小哥探头”成城市治理末梢“传感器”
8月的山城,骄阳似火。上午11点,美团骑手彭龙魁在配送途中发现一小区高层外墙砖因暴晒出现大面积空鼓,部分墙砖已松动脱落,严重威胁行人安全。他马上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通过重庆市“渝快办”APP“小哥来了”板块上报隐患。经物业紧急排查后,确认近20平方米空鼓区域,随即完成围挡施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凭借职业流动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彭龙魁今年上半年累计上报井盖破损、消防通道堵塞等隐患17起,问题解决率100%,成为社区动态巡查的“移动探头”。
江北区积极实施“小哥探头”模式,引导快递员、外卖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通过“随手拍+网格报”机制上报社区问题。今年以来,50名骑手累计发现并上报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200余件,问题解决率98%。近日,江北区一骑手在配送途中发现某老旧小区消防通道堵塞,通过“暖新地图”APP实时上传照片,接到上报问题后,社区网格员1小时内到场处置。
合川区探索“骑手吹哨、社区应哨”治理新模式,推进“人人都是网格员”机制,已建立1000余人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网格员队伍,组建“蓝骑士”等9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志愿服务队。他们通过“随手拍问题”“随手报隐患”“随手帮小忙”等方式,报送问题线索350余条。
据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还有很多这样的骑手和快递员,他们利用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积极融入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模式将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伙伴”,构建起全天候、全覆盖的社区问题发现网络。
多元协同织密城市管理安全网
在重庆,随着城市治理多元协同联动机制的不断完善,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与处置效能显著提升。
近日,沙坪坝区土主街道辖区西双大道一辆小型货车发生自燃,冒出大量浓烟并伴有明火。正在附近配送订单的骑手兼职网格员杨彦和陈健第一时间发现险情,通过骑手网格微信群上报社区,社区专职网格员迅速赶到现场并通知附近物业安全负责人,立刻展开救援行动。城管队员等也携带灭火器赶赴现场,对准明火精准扑救,快速压制火势蔓延,随后利用高压水带对车体及周边余火进行彻底扑灭,确保无复燃风险。整个过程衔接紧密,为后续土主消防中队专业救援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据了解,土主街道西盛社区党委在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的指导下,选拔表现优秀的外卖骑手纳入社区兼职网格员队伍。发挥骑手走街串巷、随手拍等优势,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前哨”。在配送过程中主动发现、反馈辖区安全、环境、市容市貌等问题,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将指导社区优化联动机制,强化兼职网格员的常态化培训,重点提升其消防安全隐患识别与初期灭火技能;完善与物业、消防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应急资源实时调度,形成“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社区针对骑手反馈的问题,建立“反馈-响应-解决”的闭环机制,第一时间协调处置,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同时,通过定期沟通、线上线下交流等方式了解骑手需求,听取骑手意见建议,持续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效率。
构建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骑手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积极性,重庆市积极构建多元激励机制。沙坪坝区的骑手通过注册“沙磁工韵”,参与工会积分换福利活动,同时依托社区引入的骑手快线换电服务平台公司,对发现辖区社会治理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的骑手予以免费换电、赠送刹车盘等奖励;通过专属标识、公开表彰强化身份认同,增强归属感与荣誉感;设立“暖新驿站”提供休息、充电等便利,节日送上慰问物资,切实解决骑手实际需求,让骑手在参与中感受到关怀与价值。
据了解,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已达280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15.93%。
重庆市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到社区报到,兼任网格员和流动信息员。全市已组建“蓝骑士”“雷锋的士”“红岩骑手”等志愿服务队,通过“随手拍问题”“随手报隐患”等方式,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
当下,重庆市正梳理整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要的进门、停车、找路、充电、休息、就餐、融入、发展八大诉求,逐一打造便捷港湾。搭建“小哥来了”数字化应用平台,专门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小区进门等方面的诉求,目前已覆盖7508个“友好小区”,累计扫描超5万次,骑手平均入门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5秒。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