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战高温 保供水丨管道工人 全天候巡检守望 只为大家用好水
8月20日下午,烈日当头。
13点过,李冬和同事们从驻地出发,带着检测仪器和工具包,继续他们一天的工作。这一天,他们要完成供水管网巡检和末端水质检测任务。
管道工人李冬。
作为重庆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江南营业管网所弹子石网格组的组长,李冬与水“打交道”已有32年,也是一名29年党龄的老党员。如今,他负责保障辖区内70余公里的供水管线。他常说:“供水就像生命线,一天都不能断。”
驾驶着皮卡车,一行人来到南滨路慈云寺段。这里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滨江景观带之一,游客熙攘,车流如织。他们要检查的是一段DN400主供水管道——这条“水动脉”,承载着南滨路慈云寺至寸滩大桥段沿线数万居民的生活用水。每次巡检,四人小组要奔波十余公里。
李冬(左)和同事进行供水管道巡检。
“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防洪工作,要进行预检。”李冬一边说,一边查看管道状况。检查发现一切正常,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一丝轻松的笑意,“这个地方在立交桥下面,晒不到太阳。”
然而,桥下吹来的风并不凉爽,反而带着灼热的气息,像热浪扑在脸上。刚擦过的汗水,转眼又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浸湿了橙色的工装。
巡检结束后,大家坐在石台阶旁,喝下藿香正气液后,便又驱车赶往南滨路华发四季半岛段。在这里,他们每月要进行两次末端水质检测,确保从水龙头流出来的水依旧清澈、安全。
李冬在做末端水质检测。
“自来水从水厂出厂时都是达标的,”李冬一边操作设备一边解释,“但我们得防止沿途的施工可能对管网造成的破坏,所以要定期检测末端水质。”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不能光看出厂水,用户家的水才是最终的‘考场’。”
李冬(左)和同事在做末端水质检测。
烈日当头,几个人的衣服早已湿透。他们来到一处供水井旁,合力用撬棍将沉重的井盖掀起,自来水瞬间涌出井口。
“来,开始检测。”李冬将两个取样瓶放在水流中接满水,随后分别放入浊度仪和余氯检测仪中。几分钟后,仪器显示:浊度为0.49 NTU,余氯为0.58 mg/L——均远低于国家标准。“水质没问题。”他长舒一口气,迅速记录下数据。
可还没等大家喘口气,李冬的电话就响了起来。原来,不远处的鸡冠石镇兴隆村,一条土路边的DN50供水管道发生了爆管。
“寒暑季节,管网热胀冷缩,自然爆管的发生率相对要高一些。”李冬一边安排同事准备工具,一边快步走向车辆。汗水早已将他的后背完全浸透,工装紧紧贴在身上,像一层沉重的铠甲。
几分钟后,一行人赶到现场。爆裂的管道藏在一片小树林深处,自来水喷涌而出,形成了水雾。李冬没有多说一句话,立即上前确认是不是自然爆管,并迅速组织调整阀门。经过30多分钟的紧急抢修,问题终于解决。
紧急抢修自然爆裂的供水管道。
此时,橙色的工装早已分不清是被汗水浸透,还是被水打湿。李冬摘下安全帽,抹了把脸上的水珠,笑着说:“早就分不清是汗还是水了。”
“弹子石片区不仅居民多,而且还是‘网红打卡地’,游客也多。”他望了望周围,继续说道:“暑期用水量陡增,我们更得时刻准备着。让大家用好水、放心用水,我们多流点汗、多吃点苦,都值得。”
夜幕渐渐降临,晚风依旧闷热。而李冬和他的同事们,依旧在路上。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用汗水守护水源,用责任回应每一滴流进千家万户的清澈甘泉。
(记者 刘波 王梓涵 王淳 徐长新 摄影 周本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