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热点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 媒体看点

华龙网:人民城市的“有机生长”⑥丨智慧之城 跑出重庆城市治理“加速度”

日期: 2025-08-25
字体:

当城市“智慧大脑”让万家灯火在节能中依旧璀璨,当街巷间的“千里眼”让暴雨预警秒达市民手中,山水相拥的重庆,正以数智化转型为引擎,让“智慧之城”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景。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着力增强超大城市数智化协同高效治理能力,迭代升级城市数智底座,打造高能级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深化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

重庆正紧扣“智慧之城”建设核心,以迭代升级的城市数智底座为支撑,以高能级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为牵引,在防汛防控、日常管理、桥隧守护等领域深耕数智实践,加快构建数据驱动、AI引领的城市治理新生态,跑出独具特色的“重庆加速度”。

江津区元帅广场景观照明。江津区商务委供图

城市“智慧管家” 破解大城市日常治理难题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注重数字赋能整体智治”的要求,为重庆城市治理现代化指明方向。

作为重庆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巴南区因城市管理面广量大、人流密集,长期面临现代化治理管护难、问题处置慢等痛点。为破解这一困境,巴南区在西南地区率先推进“城市大管家”一体化服务项目,探索出大城市治理新路径。

环卫工人驾驶智能清扫设备作业。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该项目创新引入2家“大物业”公司,组建“城市大管家”联合体,建立标准化城市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环卫保洁、设施管护、应急保障等作业管护标准进行统一规范,让城市管理从“经验化”转向“标准化”,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此外,项目还积极引入智能设备赋能,无人驾驶车、智能跟随设备、小型养护车等陆续投入作业,工作人员配备智能手表与GPS智能定位设备,古树名木则安装倾斜预警设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机械化率与智能化率。

依托“城市大管家”提供的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巴南区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市容环境愈发靓丽,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得到切实提升。

在重庆,智慧赋能不仅让城市日常管理更“精细”,更在高效节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树上的传感器能预警倒伏风险。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每周六晚8点,江津区滨江大道沿线10余公里景观灯带、100余栋楼宇灯饰与三座长江大桥灯光同步点亮,“一江两岸”的璀璨夜景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

这份“璀璨”的背后,是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应对夏季用电高峰的智慧考量。

依托智慧平台,该区对城市照明实施精准管控:核心区景观照明从原先每周五、六两晚各开放2小时,优化为仅周六晚20:00—21:30集中点亮,并适度调低亮度;非核心区则全面压缩照明运行时间、规模与范围,仅此一项调整,每月即可节电超2万度。

“自今年7月调整以来,核心区景观照明用电量下降76%,但市民满意度却不降反升。”江津区城市管理局路灯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巴南的“城市大管家”破解治理难题,到江津的“智慧照明”平衡景观与节能,重庆正以数字赋能为笔,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画卷上不断书写新实践。这些探索不仅让城市运转更高效、环境更宜居,更印证了“智慧化”是破解大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路径。

防汛“智慧大脑” 让市民安全感更有“保障”

“重庆市气象台提醒,您所在的地区已出现大暴雨,预计仍将持续,致灾风险高,请注意防范和及时避险。”今年夏天,重庆不少市民在暴雨来临前,都收到了一条精准推送的预警短信。这样的精准提醒,背后离不开重庆气象部门数智气象“四天”系统的支撑。

重庆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气象台判定某区域将出现特别极端天气时,可实时获取该区域内三大运营商基站识别到的所有手机号码,从而实现预警信息的精准推送,让市民提前做好避险准备。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高能级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智慧防汛是重要内容之一。

重庆正不断提升“智防”水平,促使城市安全风险治理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用科技筑牢城市安全智慧屏障。

走进由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建设的重庆城市内涝治理数字化应用驾驶指挥舱,一块电子屏幕实时呈现着全城防汛实况——积水路段、水位上涨的下穿道、抢险队伍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以前防汛像是‘盲人摸象’,现在完全不同了。”工作人员表示,该系统整合了700余台液位计、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接入了气象、水文等42类数据资源,将整座城市的防汛风险点清晰“装”进“一张图”。

通过AI算法分析,一旦积水深度、区域流量等指标超过预设阈值,预警信息能在15分钟内精准推送至区县、街镇及一线抢险人员,使无效巡查减少75%,成功实现了防汛工作从“人防”到“技防”的关键转变。

在江津区,数字化防汛同样展现出高效实力。在江津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随着指令下达,部署在铁塔和楼顶的无人机“机巢”自动开启,多架搭载高清摄像头与AI识别系统的无人机即刻腾空,化身暴雨中的“空中侦察兵”。

江津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无人机半小时内便可完成5公里范围的精准巡查,即便狭窄巷道、河岸边坡等传统巡查“死角”,也能被全面覆盖。无人机巡查画面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大屏,当系统自动识别出井盖移位、道路积水等隐患后,信息会瞬间推送至公安、应急等相关部门,从隐患发现到派单处置,全程不超过10分钟。

沙坪坝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在沙坪坝区,数字化管理则延伸到了城市运行的更多细节。在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无数光点,时刻监测着城市的每一处动态。“小龙坎广场公厕附近垃圾桶旁有乱堆物料,请及时处理。”当系统抓取到此类问题信息后,会立即发出预警、生成工单,并快速派发到相关人员的终端设备,从事发、上报到交办,几乎实现秒级完成,为城市安全筑牢防线。

从精准的预警短信,到全域可视的防汛指挥舱,再到无人机巡查、多场景智能感知设备,这些数智化手段不仅持续提升着城市综合效能,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将安全感切实送到了每一位市民心中。

桥隧“智慧管理” 畅通智慧交通“主动脉”

作为享誉全国的“山水之城”,重庆的桥梁数量堪称奇观——全市已建成各类桥梁超2万座,仅横跨长江、嘉陵江的特大桥就达105座。这些连接山水的桥梁,不仅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更成为观察重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

走进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一楼指挥大厅,一块数字大屏将8.2万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尽收眼底。在这张“桥隧智慧管理”总览图上,一座座跨江大桥不过是精准标注的一个个点位,却串联起全市桥隧管理的智慧脉络。

由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牵头打造的“桥隧智慧管理”应用,是这套系统的核心。它打破数据壁垒,直接整合分析行业内所有数据,实现对全市桥隧健康状态、巡检养护作业的集中化、可视化监管。遇到需多部门协同的复杂事件时,系统会自动将信息推送至重庆市级治理中心,确保指令高效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流转,真正打通管理“堵点”。

借助“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已完成全市2295座城市桥梁、181座城市隧道的基础数据加载,为智慧管理筑牢“数据底座”。目前,中心城区24座跨江大桥已实现结构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共享接入视频监控、监测传感器、巡检机器人等各类前端感知设备,总点位达8040个——长江、嘉陵江上的跨江大桥运行状态,在“一张图”上便可一览无余。

智能路灯管理平台单灯控制实时监控。江津区城市管理局供图

依托这套智慧系统,重庆桥隧安全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截至目前,系统已闭环处置涉水桥梁桥墩冲击防护运行监测预警事件405件,为桥梁安全筑起“智能防线”。

事实上,桥隧智慧管理只是重庆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当前,重庆正聚焦城市水、电、桥、隧、轨、管线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梯次推进城市供水、市容环卫、城市照明、园林绿地、综合执法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让城市运行更智能、更高效。

从暴雨来临前秒达的精准预警,到街头巷尾高效响应的“城市大管家”,再到跨江大桥上24小时在线的“智慧守护”,重庆以数智化转型为刃,破解着超大城市治理的重重难题,也让“智慧城市”的蓝图从概念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未来,随着数智底座的持续迭代、治理中枢的不断升级,重庆必将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城市更聪明、更安全、更宜居,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数智化发展的浪潮中,持续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李舒/文 陈雨 董进/审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