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媒体看点

第1眼-重庆广电:重庆专访·“智”理有方 |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宋到芾 我的工作是让AI读懂城市

日期:2025-08-18

新时代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模样

人工智能 能激发出城市管理怎样的创造力

《重庆专访》特别节目《“智”理有方》走近“城市大脑”

对话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

探寻 AI 赋能下的城市治理新方案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这几天会不会特别忙?因为前几天暴雨。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肯定会的,因为数字重庆建设这么多数字化应用,包括这些场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这样重要的时刻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宋到芾工作的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肩负着为市政发展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在这里,各类数据聚合,各种城市体征指标一目了然,城市精细化管理得以实现。而“精细”的背后,处处指向民生。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一年,我们平均会发现处置城市管理问题300余万件,其中我们由视频智能分析自动发现的就有15%。比如说像运渣土的泥头车,我们现在城治办牵头构建了一个叫“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它通过AI赋能来加强了管理。现在全市有200多个工地正在运行的过程中,每一个工地的出入口都有一个智能摄像头。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重庆是热门的旅游城市,很多地方都是人从众。比如说像节假日的洪崖洞、千厮门大桥,还有其实平常重庆有很多大型活动,比如说每年南滨路的马拉松,所以像这样的人群的聚集地,怎么来疏导人流、车流,AI怎么帮上忙呢?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比如说我们的公安部门,他们就打造了一个叫“人员密集重点场所联防联控”这么一个场景。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专为网红城市量身打造的一个应用场景。您看比如在这里我们有个红色的这种点位,就是现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这左边就可以看到我们人员密集场所的实时客流量。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现在是下午3点多,李子坝观景台是有2000多人,然后朝天门也是2000多人。洪崖洞人也挺多,洪崖洞有1万多人。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一旦人员密集达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超限报警。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我们看一下现在预警的是,玛雅水公园。因为很热,现在人挺多的。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确实超标了之后,就会启动一些在三级治理中心预先配置好的智能预案。比如说第一个这个是我们的交通部门,包括我们公安部门,包括我们的城市管理部门,甚至可能有一些镇街,他们都会参与到这样一些工作中去。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重庆的地形具有独特性,比如说山地的地形,包括比较复杂的建筑布局,这个对于AI的应用是不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这是肯定的。其实也大概就是两个路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把以前的单一的信息获取手段改为“空天地”立体的手段。第二种方式就是要我们逐渐积累和构建有山地城市特色的高质量数据集,来进行垂类大模型的针对性强化训练,让这个大模型对我们山地城市的信息能够得到更精准更智能的识别能力。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我们看到的这个设备就是一个无人机的起飞的地方是吗?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对,这就是我们的无人机机场。有了这种无人机的视角,给我们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全景的视野和一个更高的视角。

北碚区城市管理局党委委员 何玉晶:在巡检的过程当中也搭载了12种AI算法,比如说违建、共享单车乱停,还有烟感、露天焚烧等,通过AI的技术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到我们的系统,能够快速精准去处理问题。

在沙坪坝区沙滨路,道路塌陷风险评估系统正在试点,通过预警联动,已发现三处脱空,一处空洞,提前规避了风险。而在渝北区的黄山隧道,“城市长隧道智慧管控平台”和巡检机器人“小北一号”24小时待命。它有“眼睛”能看火情,有“鼻子”能闻烟雾,还有“智能大脑”能分析数据,发现异常就自动启动预案。在重庆,像这样的AI赋能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多。从暴雨中的快速响应,到人潮里的精准疏导,从地上的无人机巡查,到地下的数字孪生,AI 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模样。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我就是学技术出身的,技术类的东西不能丢。我们技术从以前一个相对比较辅助、一个边缘的角色,逐渐走到我们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支撑,乃至于走入我们的城市治理的工作主线。所以说才有空间才有舞台,所以说我们觉得这是比较幸福的一件事情。

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考入城市管理部门,宋到芾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8年,也见证了城市管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变迁。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来到城市管理部门之后,第一个从事的就是我们的数字化城市管理。那是住建部开始推行的一个叫网格化管理办法,应该是当时最先进的一个管理办法。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那也是数字化应用于城市治理的起步阶段?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是的,应该算是我们城市管理数字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起点。后来我们就发展到智能化的时代,有了更多的物联感知,有了大数据分析的这么一些辅助。到最新的就是从2023年提出了“数字重庆”建设,整个城市管理进入了可以说叫智能化、智慧化管理和治理的快车道。一步一个台阶,我们从业人员来讲感受非常深刻。我们的城市管理从以前的“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这个方向发展,从原来的“经验管理”向“科学施策”这个方向去发展。

重庆广电第1眼TV 魏俊雅:所以作为一个每天跟AI、跟城市打交道的人,你希望未来的重庆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城市?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到芾:我们的人民住在里面,它安全、它方便。我们的城市的治理也好,管理也好,它的服务有温度。一个宜居的、韧性的、智慧的城市,我想这个是我们对它的一个最终极的想象。

(记者 朱丹 魏俊雅 刘川莹 李佳卓 特约记者 冯绪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