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媒体看点

华龙网:视频 | 如何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重庆给出答案

日期:2025-07-04

第1眼TV-华龙网讯 7月2日至3日,重庆举行全市环境卫生暨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观摩活动中,一个个垃圾分类“重庆实践”精彩亮相。在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家庭环保成长档案”让居民主动参与;在江北区大石坝下五村小区,“树下议事苑”让垃圾分类民意畅通;在两江新区“垃圾分类循环利用”中心,智能分拣机器人让垃圾“重获新生”。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的破题之举。

全市环境卫生暨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摄

“要我做”转为“我要做”

“家庭环保成长档案”激活居民参与

走进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垃圾分类设施随处可见,其中,一张智慧大屏格外引人注目。社区依托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实时掌握垃圾分类数据,实现“一屏调度”。民主村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引入智能监控设备,完善源头、收集、运输闭环智慧监管,确保垃圾精准、高效处置,全面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我们创新建立了‘家庭环保成长档案’线上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社区专干指导建档、网格员定期核档、巡检员问题记档、家庭自主晒档,形成‘建档—跟踪—提升’闭环培育模式。”该负责人表示,社区聚焦设施与服务两大关键,在设施焕新上,民主村打造了12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在服务集成方面,打造“垃圾分类+便民服务”综合体,构建规范统一的收集体系,“清运轻骑兵” 以“公交化”收运缩短转运时长。

参会代表走进九龙坡区民主村观摩。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摄

同时,社区设立“两网融合智慧服务中心”,让居民通过投放可回收物获得返现。垃圾分类优秀家庭还能获得“民主村美食优惠券”,由此构建起绿色激励闭环,激活民主村循环经济,实现居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

作为典型无物业管理老旧社区,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成效显著,该社区秉承“党建统领、多元共治、民生为本”的原则,打造多元共治模范社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0%,准确率达80%。

“小改造”带动“大改变”

“树下议事苑”畅通民意收集路径

在江北区大石坝下五村小区,这里是江陵厂开放式老旧家属区,常住人口580户、1405人。走进小区,整洁规范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格外醒目,社区通过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升级改造,创新建立“树下议事苑”等方式,带动社区居民全面参与垃圾分类,形成“小改造大改变”的垃圾分类模式。

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五村小区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投放更加“便民化”。其中,合理布局分类投放点并进行便民化改造,在楼道口、小区出入口等主要通道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9处,可回收物智能投放箱1台。

垃圾分类宣传元素。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摄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好处?这些问题也能在小区宣传栏上找到答案。记者看到,小区里设置了大量的垃圾分类宣传元素,让居民在轻松休闲的散步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分类知识。小区还组建了“红绿管家志愿者垃圾分类巡查队”,开展居民建档、设施巡检、投放引导等工作,通过持续的宣传带动,居民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

在这里,还建立起“树下议事苑”议事平台,一杯茶的功夫就能解决垃圾分类遇到的问题,这里也成为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平台。居民可以就投放时间、点位设置等提出建议,与社区、环卫部门进行沟通,畅通民意收集路径、协商解决共性问题。

江北区下五村小区建立“树下议事苑”议事平台。第1眼TV-华龙网实习生 刘湘婷 摄

从垃圾变为资源

“三级回收管理体系”促进循环利用

据了解,两江新区积极构建“社区驿站-移动回收-分拣中心”三级回收管理体系模式,实现了从垃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重庆两江新区康美街道,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分类循环利用中心正悄然改变着“垃圾的命运”。这里配备了智能分拣机器人、3D分选等先进设备,实现了“一站多元化”处理,提升了垃圾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垃圾分类小知识。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摄

在前端收集上,中心通过在居民小区设置暂存服务站,让居民可使用智能预约平台实现上门回收,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当垃圾运转到中心后,进入自动化垃圾分拣流水线,利用分拣机器人、磁力分选机等先进设备,对建筑垃圾进行精确分选。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分拣出来的可回收物,将进行准确分类打包,砖石、混凝土块则破碎成骨料,再生利用为建筑产品,而破碎剩余的淤泥和石粉改造成再生种植土,由此实现了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

从居民手机一键预约上门回收,到建筑垃圾“变身”再生建材,再到绿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种植土,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变废为宝”的绿色智慧。

(李舒 实习生 刘湘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