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重庆构建数字化供水监管体系
近年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着眼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升数智化治理水平,以数字赋能为手段,运用“全流程闭环管理”思维,打造“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应用,推动城市供节水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目前,已在全市41个区(县)城市供节水主管部门贯通使用,日均产生数据20余万条,基本构建起全时全量全域的数字化监管体系。
科技赋能提升供水能力
构建全周期管理“1+5”布局。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将核心业务“城市供节水管理”拆解为5个一级场景,实现“规划建设引领发展、供水运行保障运转、节水管理提升效率、协同处置确保安全、效能评估优化提升”的闭环管理。一是全过程规划建设管理。追踪4项关键审批流程,分析评估规划各节点实施情况,动态掌握重点项目进度与资金使用。二是全流程供水运行监管。构建生产运行与行业监管两个闭环流程,监管区(县)部门履职与水厂运行质效。三是全要素节水管理。强化管网漏损等要素管理,推动节水措施落地。四是全覆盖协同处置。实现跨部门协同联动,为应急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五是全方位效能评估。构建“区县管理效能+水厂安全运行”两级评估模型,通过46项指标识别管理短板,促进管理效能整体提升。
实现数字管理“从0到1”。针对人口密度较大、企事业单位较多的重要地区和节点,制定布设规范,形成水厂出制水量、余氯、浊度、实时负荷率4个核心体征指标,累计编目归集数据项406个,同步推送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通150条网络专线,97座城市水厂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实时传输监测数据和视频资源。建立数据填报、传输规范,完成管线矢量数据分析,形成32份数据质量评估报告,收录建设项目137个,水厂相关设施451个,水厂监测点位556个,接入用户数据、房屋数据425万条。
推动智慧治理深度赋能。出台《重庆市城市供水设施安全保护细则》等5项制度文件,完善供水能力保障机制。基于阿里“千问”大语言通用模型,构建城市供节水领域分析“大脑”。开发水力模型等专业模型,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试点建立水厂全景模型,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获取进水配水井和清水池的水质、水量、压力等信息,一图掌握进出厂实时运行态势。
供水全周期管理的“五个实现”
通过“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推动城市供水完成“五个实现”。
实现管理体系“优化增效”。将原64个分散业务单元整合为32个标准化模块。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横向融跨13个部门,纵向贯通8个城市供水企业。
实现供水体征“实时感知”。整合1.8万余公里供水管网,实时接入中心城区2729个感知设备,归集入仓5480万条动态数据,对城市供水“取、制、输、配、用”进行全流程的水质、水量实时监测,预警水厂超负荷运转情况,构建风险识别预警闭环防护机制。
实现高峰供水“在线调度”。建立符合山地城市特色的供水跨区专题分析图,通过在线感知水厂生产负荷、供水管网情况等,实现对供水异常情况的全天候预警。
实现供水管网“健康预警”。针对重庆地表高程起伏较大、供水管网“高压病”的突出特点,打造管网数字模拟专题,智能化分析管网健康度等级和负荷状态,自动提出重点关注管线及更新改造建议,提前预判风险。
实现事件处置“智能分析”。通过算法分析突发事件等级,自动生成事件处置方案,模拟关阀影响范围,为快速抢修及停水通知发布提供决策支持。
(余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