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解锁节水“密码” 这些项目入选重庆城市节水典型案例
近日,北碚区北碚水厂智慧水务系统平台接收到DMA预警单,显示石岩村DMA分区某小区最小夜间流量由2.7立方米/时,突增至11.1立方米/时,夜间流量变化,严重超出了警戒值,水厂立即安排检漏作业,避免严重的漏水事故。
DMA分区管理是控制城市供水系统水量漏失的有效方法之一,供配水系统中有一个被切割分离的独立区域,通过对进入或流出这一区域的水量进行计量,并对流量分析来定量漏损水平。5月11日至17日,是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北碚水厂DMA分区计量、九龙坡区彩云湖污水处理及节水改造等项目入选重庆城市节水典型案例。
城市管网有了“听诊器”
随着城镇化发展,供水管网长度不断增加,公共供水普及率不断提升,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成了供水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受年限、材质、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供水管网漏损问题普遍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也对用户正常用水的水压、水量造成了影响。”北碚水厂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藏在地下管网中的破损、裂缝等问题,过去只能靠人工一段一段去排查,需耗费大量时间及人力,检漏难度大且效果不理想。
从2018年开始,北碚水厂构建DMA分区并初步形成四级监测体系,其中一级分区1个,二级分区3个,三级分区13个,四级分区53个。“DMA系统就像一个敏锐的‘听诊器’,它利用分区计量和智能算法,出现问题能够精确、快速找到渗漏点。”该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实施至今,已累计发现及处理管道隐患26处,避免漏失水量约273万吨,挽回经济损失近355万元。
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
5月15日,走进九龙坡区彩云湖湿地公园,湖水碧波荡漾,水中杉树挺立、水草青青,还有白鹭翩翩飞过。如今的彩云湖湿地公园,坐拥300多种水生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资源,因成功地进行污水处理和节水改造也入选了城市节水典型案例。
“你们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当地出名的臭水沟,能有今天的环境,就是使用了最新的科学的方法,对水环境进行了有效治理。”彩云湖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用于截留周边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并予以治理,处理后的水体流经人工湿地再次净化,浊水化为清泉,成为彩云湖主要水源。
据了解,去年升级改造后的彩云湖污水处理厂还采用“食物链反应器”工艺技术,构建高度集约的生态系统,有效提高氧传输率,从而降低了曝气要求,降低能耗;将周边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处理,出水作为生态补水排放至厂区北侧彩云湖,持续更新彩云湖水体水质。
再生水“巧解”缺水难题
在璧山区观音塘湿地公园旁,坐落着一座园林式的污水处理厂,一个个造型不一的池体分布于厂区内。污水通过排污管网进入厂区后,经过CASS+高效沉淀+曝气生物滤池+二氧化氯消毒等环节层层处理后,通过变频恒压供水泵站,进入中水供水系统。
璧山是一座典型的丘陵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三分之一。但如今,除了生活用水,甚至璧山每天的市政用水也不担心缺水问题,用的都是再生水,璧山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项目也入选了城市节水典型案例。
“经过处理的再生水和自来水区别不大,再生水水质的总磷、氨氮等指标可达到准Ⅳ类,清澈且没有异味。”璧山区碧清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的污水处理已由原来简单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升级为更先进环保的多道深度处理模式,再生水水质实现了稳定提升。
据介绍,璧山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4个、再生水厂6个、再生水站9个,日产再生水规模达1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40%。
(记者 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