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庆:驻村书记双脚沾泥书写为农兴农情怀
“来了就是栗子人!”这是丰都县栗子乡栗子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刘晓荣刚来时,给自己明确的一个新身份。过去两年,他发扬“脱鞋下田”的优良传统,双脚沾泥走到群众中去,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肯办事的刘书记”。
刘晓荣和村民一起查看水稻育秧情况
坐一条板凳 融入“老栗子人”生活圈
丰都县栗子乡是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作为市人大帮扶集团成员单位,2023年6月1日,市城市管理局选派机关干部刘晓荣担任栗子社区驻村第一书记。
“到社区之前,虽然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有了打算,但驻村工作具体怎么抓,心里还是没底。”刘晓荣回忆道。
“群众是干部的耳朵和眼睛,到群众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工作。”拿定主意的刘晓荣带领队员用脚步丈量社区10.82平方公里土地,走入村居院落,走进田间地头。
三五户人家坐一坐,一两位村民聊一聊,拉家常、问农事、访民生、讲政策、解难题。能够坐在一条板凳上,说在一个频道上,让刘晓荣与村民们从陌生变得亲近,村民们说:刘书记“好小心哦”“说话和气”“看到他大家愿意围拢来”。
一次晨间转村时,刘晓荣恰遇社区5组梁益斌夫妇正在吃早饭,是地道的洋芋豇豆饭,盛情邀他“一起吃”,还特地煮了一碗四个热气腾腾的糖水蛋——这是一种打心眼儿里的认可。
在驻村当月,刘晓荣还依托社区场镇党群服务站,建立“赶场天联系群众接待日”,坚持进站接访,形成信息收集、问题协商、结果反馈的闭环体系,赢得群众点赞。
栗子社区1组秦家坝太阳能路灯
驻村更注情 成为百姓的贴心人
栗子社区有近200户脱贫户(监测户),为有效防止返贫致贫,刘晓荣会同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常态做好预警信息研判,践行“不落一人”的承诺。
2024年11月,村民刘维英因破伤风紧急送医,进入重症监护室,本属脱贫户的家人一下子陷入困境。
在通过“绿色通道”帮扶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联动社区实施“一事一议”救助,坚定了救治信心。一个多月后,刘维英治愈出院,自付费用不到三千元,基本生活未受影响,现在每每提起,一家子都对党和政府感恩不已。
“因病返贫致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最大风险。”刘晓荣说,制度的优越性是战胜风险的最大底气,近两年,社区有6户家庭因重病纳入监测,都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
刘晓荣始终把群众冷暖记心上,积极办实事、做好事,如接续抓好市城市管理局太阳能路灯帮扶项目,落实1名居家学生送教,开展场镇楼栋公共区域“暗盲”整治,连续两年发起“寒冬送温暖”活动,救助54户次,共计2.17万元。
渐渐的,“刘书记肯办事”为群众熟知,一些村民一旦有事,就直接联系他,还有位老年人打电话给他说“这次不是有事要找你帮忙,只是他们说你要回去了,问问你在不在。”
“这是一种信任,群众不只看你说了什么,更看你做了什么。”刘晓荣谈到,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就是民生大事,身在最基层,要做群众的服务员,要当好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
栗子社区丰收画卷
做好“土”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栗子社区盛产优质水稻,是当地最大的“土特产”。刘晓荣多次找栗子乡农服中心、栗子乡优质水稻种植协会学习探讨,提出栗子大米“产品、精品、礼品”等发展建议。
2024年,驻村工作队出资1.07万元,依托社区发动5位农户实施有机水稻提质增效试点,探索缓释有机肥种植26亩,打谷后实测增产较明显,煮出来的米饭观感、口感良好。
试点引发种植观念的转变。今年,农户汪小鱼不仅自己采取有机方式播种10来亩,还带动周边连片种植共80多亩。经和社区商议,刘晓荣又组织采购太阳能杀虫灯8盏,配属种粮大户管理,以减少农药使用,持续助力栗子水稻绿色种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刘晓荣主动接触社区的致富能人,建立亲、清关系,一起解读政策,分析形势和机遇。
2024年初,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始施工建设,能人们纷纷行动,有的扩面经营,有的开超市、办酒店、搞餐饮。据了解,目前已新增市场主体8家,带动家门口就业20余人。
根据个别需求,刘晓荣认真做好政策咨询、决策辅助。2024年春节前后,2次参与社区6组院坝会,促进200亩林下种植淫羊藿项目落地,当年即实现村民务工增收32万元。
“能人们都有实力、有带动力,他们‘唱好戏’,群众真受益。”刘晓荣信心满满地说,只有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区才会越来越好。
回顾两年驻村时光,刘晓荣自评“有苦有乐、无悔无憾”八个字,他说:帮扶工作的主力量是帮扶集团和派出单位,自己作为“先锋官”,严格落实“三在村”(吃在村、干在村、住在村)工作制度,真心投入,真实付出,沾了泥土味,交了好朋友,在农村大地涵养初心、淬炼本领,不虚此行。
文|今日重庆记者 韩政 实习生 曹莹 苟蜀骄
图|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