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民生热线|花小钱办大事 “小手术”大提升!看交通“微改造”如何缓堵促畅
核心提示
交通拥堵是典型的“大城市病”。今年,重庆中心城区正着力实施交通缓堵促畅攻坚行动。其中,在学校、医院周边、转盘等道路节点位置,确定了100个堵点纳入交通“微改造”项目。何谓“微改造”?就是投入小、见效快,要“花小钱办大事”。这是重庆在加快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进程中,正在竭力探索的新路子。重庆“微改造”效果如何,记者在中心城区选取了三个比较拥堵的地段进行了探访。
▲市民在沙坪坝区人民医院门前设置的“助医等候区”休息。记者 张锦辉 摄
探访1
路段 红黄路中国石油(红旗河沟加油站)往转盘方向
手术 50米拓宽,三车道变四车道
工程投入 约5万元
拥堵缩短时间 10分钟以上
近日,网约车司机张展波欣喜地发现,从红黄路中国石油(红旗河沟加油站)往红旗河沟转盘方向顺畅了许多,至少能省10分钟。
这一变化得益于红黄路中国石油段新增了一条车道。这里是连接红旗河沟转盘的重要通道,共有4条,其中右边两条为右转道。虽然右转道车流量很大,但没有出现明显拥堵。
▲江北区红黄路中国石油(红旗河沟加油站)往转盘方向,车辆行驶在改造后的4车道上。记者 张锦辉 摄
记者发现,靠红旗河沟加油站一侧的道路设施,有被拆除的痕迹。“这里原来是绿化带,我们拆除后重新施划标线,将原有3车道变为4车道,并同步完善隔离护栏和警示标识。”江北区城市管理局市政所观音桥片区负责人孙梦驰说。
原来,该路段此前只有3车道,其中通往红旗河沟转盘仅有1个车道。早晚高峰时段,通往红旗河沟转盘的车流量巨大,车辆常占用直行上桥车道,导致整个路段通行效率低,拥堵现象突出。去年12月,该路段纳入首批“微改造”路段。
据了解,该路段“微改造”仅花了约5万元,而且几乎是在市民和过往司机“无感”的情况下完成的,改造从今年1月2日启动,1月15日就完工了。
“我们采取了夜间作业、分段推进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孙梦驰还介绍,江北区今年预计完成10个路段的堵点乱点小切口治理,总投资金额80万元左右。目前,已有6个路段完成治理,缓堵效果都不错。
探访2
路段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沙坪坝区树人小学
手术 公交停车港延长40米,新增临时车位,新建“助医等候区”等
工程投入 11万-12万元
拥堵缩短时间 10分钟以上
近段时间,前往沙坪坝区人民医院看病的市民发现,公交站周围环境有了大变化:医院对面闲置地块新增停车位,市民停车再也不用绕圈圈;公交道延长,可容纳6辆公交车同时停靠;新增了护学驿站,配备了饮水机、桌椅以及应急药、雨伞等物品……
▲4月11日,位于沙坪坝区的沙区人民医院三峡广场院区站,数辆公交车在延长后的公交道有序停靠。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以前像打仗,现在可以不慌不忙地等孩子放学了。”4月15日下午4点半,正是放学高峰期,一位家长在等候区等孩子放学。
很难想象,两个月前,这里还是沙坪坝最严重的堵点之一:从小龙坎转盘堵到三峡广场,800米的路程要拥堵10分钟以上。
改变发生在“微改造”之后。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市政处工作人员余泽海介绍,以前,从站西路过来的公交车要停靠人民医院公交站停车港,需要横跨3个车道,而且公交站停车港仅能容纳3辆公交车同时停靠,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车排队进港,周边道路拥堵不堪。
针对这一情况,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论证,于今年1月15日启动改造工程,2月底完工。改造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扩容停车港,拆除绿化带200平方米、护栏85米,将停车港延长40米,总面积达110平方米,使同时停靠公交车数量从3辆增至6辆;二是优化交通组织,新增18个“即走即停”临时车位,规范接送车辆停靠秩序;三是提升道路品质,将原水泥路面升级为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层,既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又美化了城市环境。
▲沙坪坝区树人小学路边设置的“即走即停”车位。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据了解,沙坪坝区今年预计将完成3个路段的堵点乱点小切口治理。“总投资也不大,11万到12万元之间,起到的效果立竿见影。”余泽海提到一组数据,改造后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公交站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车接送停车时间由原来的8分钟缩短至4分钟,周边道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探访3
路段 南岸区学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
手术 新增3处调头车道,支路单向通行,LED屏引导停放
工程投入 50万元
拥堵缩短时间 30分钟
4月16日上午9点,南岸区学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车辆虽多,但并不堵塞,跟一周前记者看到的景象大不一样。
之前,该路口仅有一条掉头车道和一条左转掉头共用车道,通行压力非常大,掉头车道由于车辆太多还部分挤占了旁边直行车道,不少车辆堵在了去招商交科院的支路上。
▲南岸区江南立交匝道O线路基段正式通车。(资料图片)记者 李雨恒 摄
“学府大道最长通行时间在1小时以上,尤其是学府大道交科院路口,受道路条件、交通流量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路口拥堵日趋严重。”南岸区城市管理局设施科工作人员刘佳奇介绍,学府大道作为连接渝中区、巴南区及内环快速路等方向的重要通道,车流量巨大,工作日日均流量约为9.2万辆,其中早高峰(7时—9时)约8000辆,晚高峰(17时—19时)约8800辆。受四公里立交往内环快速路方向交通拥堵的影响,回龙湾片区前往渝中区方向通勤车辆,选择经学府大道,进一步增大了交通流量。
为了缓解学府大道拥堵,南岸区于今年3月14日启动改造,包括拓宽道路、增设车道、优化信号等举措,4月14日改造完成。
“工程都在夜间进行的,而且不能占道施工。”刘佳奇说。
记者看到,交科院路段部分中央花台被拆除,新增3处调头车道;在进城方向(七公里往四公里)原3车道基础上增设1条车行道,同时出城方向(四公里往七公里)增加1条车行道,原来的右侧车行道变成了公交车专用调头车道;学府大道人行横道后移至轨道交通桥墩旁,增设行人专用信号灯……
工程既有拆除,又有重建,包括基坑开挖和信号灯迁移,总投资约50万元。刘佳奇介绍,路口改造后,这里高峰时段拥堵时长减少30分钟,车流排队长度缩短400米,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善。
今年,南岸区预计完成10个路段的堵点乱点小切口治理,总投资685万元。
新闻多一点
100个“微改造”项目是怎样选出的
“交通‘微改造’项目,是重庆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进程中作出的创新举措,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新路子。今年,重庆将确保完成100个。”4月27日,市城市管理局道桥管理处副处长江丰说。
那么,这些交通“微改造”项目是怎样确定的?江丰介绍,去年重庆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将与交通拥堵治理相关的城市管理局、住房城乡建委、规划自然资源局、公安局交管部门、交通运输委等召集起来,形成了定期会商工作机制,方便大家协调行动。
“今年以来开了七次调度会,大家一起来推进缓堵促畅攻坚。”江丰说,大家达成了共识:要在投入与效果、安全与通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大的交通改造,动辄需要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入。但重庆是一个组团式的超大城市,并非常态化堵车,交通‘潮汐’特点较为突出。”江丰说,所以,经各部门会商,大家决定从经济效益考虑,从群众“急难愁盼”的地方入手,分批次分阶段推进改造。
具体而言,综合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和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分析,以及交警执法的现场反馈,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清单,由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进行问题集中研判和实施方案,按设施权属交由各区县组织实施整治,同时对实施效果进行督办评估。
“通过前期走访与调研,部分学校、医院及转盘是拥堵的痛点难点,但这些地方往往具有很强的‘潮汐’特点,如果通过大规模的新建道路等措施来改善交通,既花钱,工期又长,对市民和周边商家都会有较大影响。”江丰说,所以,经过两次集中研判,确定了今年的100个“微改造”项目,争取只动些“小手术”就能基本解决问题。
记者手记
“微改造”考验城市治理精细化
有效治理交通拥堵,不一定非得花大钱。重庆中心城区正在推进的交通“微改造”项目,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摸准了当地的交通特点(如学校、医院、转盘的“潮汐”特点),就能找准症结、精准施策,通过“小手术”“微改造”,也能让城市道路顺畅起来,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这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尤其是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现场勘查,确认路段拥堵的主因;其二,需要经过广泛的“把脉问诊”,提出科学改造的思路和举措;其三,要科学组织实施,不能因为改造,造成更大的拥堵;其四,还要注重运用数字重庆建设的成果,比如优化调整信号灯配时,平衡流量等,让“数治”成为重庆缓堵促畅的鲜明特色。
目前,中心城区“微改造”还在动态调整中。希望有更多投入小见效快的“微改造”项目得到实施,让城市智慧和活力得到充分涌现。
(记者 余虎 崔曜 张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