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眼城乡环境、市政设施品质、城市管理执法、城市运行安全等主责主业,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切入点,大力开展“沙磁护学、助医”、缓堵促畅、红岩城管进社区等行动,打造更多具有沙坪坝辨识度的成果。
找准“上学、就医”切入点 让“改造”对接“需求”
今年初,沙坪坝区通过对校园周边开展系列“微更新”“微改造”,让家住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的居民潘正红有感而发。潘正红口中的改造区域正是位于小龙坎新街道树人小学校园与沙坪坝区人民医院三峡广场院区相连的人行步道。过去这里一到放学时间,车多人多,通行不顺畅。“特别是学生家长们,希望该路段‘打拥堂’的状况能够得到治理。”
“沙磁护学”·家长等候区(张浩 摄)
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对诸多意见建议的梳理,很快便给该路段开出了一套治理“良方”。今年新学期一开学,这条拥挤的上学路就明显得到了改善。原本逼仄的人行通道通过对绿化带的调整进一步拓宽,路面重新铺设为彩色混凝土并按照各年级放学时段做了相应的标识。
“教育一直都是沙坪坝最闪亮的名片,是我们最基本的特征、最显著的优势、最独特的气质。沙坪坝有大学16所、中小学幼儿园265所,有教师2.7万人、学生40万人,是全国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最优质、最富集的区域。”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医院、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停车难、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市民看病就医、小孩上学放学带来不便。”
当前,沙坪坝区正大力推进“教共体”“医共体”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都有好学校,实现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愿望。
城市治理(城管)驿站(张浩 摄)
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秉持“一院一策”“一校一策”原则,加快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重点解决辖区医院和学校周边道路拥堵、停车难、人车秩序混乱等问题。行动开展以来,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公交港湾改造、绿化带改造等护学措施,比较快地达到了缓堵促畅的行动效果,上下学时段家长接送时间下降20%,高峰时段学校门口路面车辆通行时间下降20%,医患人员上下车时间下降20%,市民群众纷纷点赞。
除了医院、校园周边环境的改造,沙坪坝区还大力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通过增设的“沙磁护学驿站”,为学生家长和过往市民提供公厕、充电、免费Wi-Fi、落座小憩等功能。
“驿站”是城市管理服务前移的一个基础端口,既要成为居民生活中一个便利的“场景”,也要成为城市户外工作者的一个“家”。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全区各重点路段及重点场所,因地制宜复制出更多暖心‘驿站’,真正为更多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守好群众“上学路”“就医路”的同时,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还充分聚焦城市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路”,瞄准彼此之间在民生堵点上的共性问题,去年完成小微停车场22处、新增停车位1982个,完成停车错时共享1343个。
“城市管理重在理清管的思路和治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民生设施的改造,需要聚焦群众实际需求,力求改而有用、用而见效。”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自去年以来,通过倾听群众呼声,实现城市居民50多个“小心愿、微治理”项目落地,打造出便民小微空间1.3万平方米,让城市居民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城市管理的温度。
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沙磁护学、助医”行动是沙坪坝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的重要实践。下一步,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身边事、高频事,以“小切口”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时代命题,让城市管理通过一系列“小而美”的精准规划,让城市的“生活圈”更有舒适度和幸福感。
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让“服务”对接“友好”
沙坪坝区积极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精管善治”的城市管理中用治理的智慧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用“将心比心”的考量重塑城市与人的关系,在“换位思考”中,换位做事、换位管理。
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开展的“红岩城管进社区”活动,通过与全区各镇街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进行深度融合对接,已成为收集城市管理领域“疑难杂症”的重要平台,在面对面对接群众诉求的过程中,增强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城管服务主题周活动现场(重庆市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供图)
“能够与部门直接面对面交流,居民更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杨春敏说。自“红岩城管进社区”活动与社区“居民小两会”共同开展系列活动以来,不仅增强了与群众共建共治的合力,同时也推动了一大批城市管理工程从最初的意见建议变成落地见效的幸福实景。自去年以来,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已累计与社区联建共建139次,党员到社区报到,帮助服务群众、服务企业3321次,主动靠前整改各类问题12.48万个。全区22个镇街115个社区建成“红岩城管进社区”服务站,实现100%全覆盖。
而位于覃家岗街道的凤天路社区,不久前,这里的居民通过区城市管理局打造的“沙区全民城管在线”平台,将身边发现的城市管理“堵点”进行了上报。收到群众反映后,通过“红岩城管进社区”在该社区的点位工作人员的处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并及时反馈给社区居民。
“这种线上加线下综合城管的工作模式,让更多治理上的‘细枝末节’得到及时处理。”凤天路社区党委书记安淳表示。城管的“触角”扎根社区,一方面把一些需要城管协调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处理变为现在的主动服务。另一方面,对社区工作而言,也是提质增效的一种赋能。
把城市管理深度嵌入社会治理工作,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还与系列城市友好行动联动发力。
社区景观(重庆市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供图)
“骑手友好街区”的打造是沙坪坝为解决骑手的“急难愁盼”所开展的一项暖心举措。其中,聚焦城市有温度的管理,不仅在重点场所为骑手划定专门停车区域,同时在围绕公共安全维护、平安宣传等基层治理工作上与外卖小哥深度联动,助力“城市对骑手更友好,骑手在城市更有为”。
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把城市管理的服务端进一步前移,聚焦如何让群众便利入“圈”,在城市居民生活的重点场景与城管工作相结合,在规范城市运行良性运转状态的基础上提供暖心的志愿服务,成为城市街角里有用的帮手……一系列从城市中切入的小场景,让沙坪坝的城市管理从“换位思考”中聚焦群众需求,从大处着眼,于小处着手找准“换位”的角度与思路。
“城市管理有很多需要充分挖掘的细节,需要更多地去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知。”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管理既要有“尺度”也要出“温度”,坚持把工作的眼光放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将“成于细、贵在精”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之中,深度思考城管所能与群众所需,谋求双向奔赴的“最大公约数”,努力让沙坪坝这座城既是生活的舞台也是幸福的“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