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热点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 媒体看点

今日重庆:植物猎人”田中 把川渝乡土植物请进大都市

日期: 2025-02-06
字体:

开栏语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5周年。5年来,川渝双向奔赴,唱响“双城记”,打造增长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其中,无数平凡如你我的建设者,立足本职、发光发热,以绵薄之力聚集起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洪流。今天,本刊推出《双城故事·你我的力量》栏目,讲述波澜壮阔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奉献。

1月7日是腊八节,位于中梁山西麓的一块苗圃里,数十种乡土植物傲立于刺骨的寒风中,枝叶苍翠,有的还盛开出娇艳的花朵,为冬天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这里是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园林科研院)中试科研基地,一位中年男子正穿梭在植物之间,不时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植物的生长情况。

他叫田中,是市园林科研院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种质资源圃里许多植物都是近几年从野外发掘回来的。”说起眼前的植物,这位重庆汉子不禁话语多了起来,介绍起自己的宝贝如数家珍:

这是垂序马兰,株型紧凑,自然成球状,适合多种场景应用;

这是头花蓼,花小力量大,既喜光照,也耐阴耐旱,是很好的配景植物;

这是南一笼鸡,它在冬季也能开花,弥补冬天开花植物少的缺陷……

这些川渝乡土植物装点城市园林

爱上花花草草

步入不惑之年的田中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合并组建西南大学)农学专业。

“父母给我取名田中,就是希望我扎根田里搞农业,没想到最后喜欢上了花花草草。”田中长得五大三粗,但内心暗藏着一颗爱美之心。大学毕业后来到市园林科研院,跑过项目,搞过管理,最终搞起了园林植物科研工作,长期和一些花草打交道,所创作的花境作品还在2016年获得过唐山世园会的金奖。

近年来,重庆城市品质逐渐提升,对园林绿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存在“千城一面”的情况,许多植物还是“外来户”。对于重庆这种山地城市来说,一些“外来户”在应对极端天气和耐阴耐湿上,往往表现不佳。

田中的花境作品

“譬如木春菊原产北非,因花期较长,花色靓丽,被许多城市广泛种植。但是2022年一场连晴高温天气,街头的木春菊大面积死亡。”田中解释说,跟外来物种相比,乡土植物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已与本地生态环境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吸引昆虫和鸟类栖居,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川渝两地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高等植物1万多种,超过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是重要的植物资源宝藏。田中认为,从川渝乡土植物中寻找优良的园林绿化品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加强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引种驯化、种质创新与利用极为迫切,也是重庆城市快速发展中必须要做的事。

走过道迷过路

2021年,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市园林科研院与成都市植物园携手共建重点实验室。从那以后,两地的团队每年开展联合科考,多次到山野中寻找优质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

“小时候从未想过长大了会爬这么多山,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田中掰着手指说:“在金佛山迷过路,在阴条岭走过兽道,在秦岭被蛇拦路……几年下来,为调查乡土植物,我已经爬过川渝10多座大山。”

2021年8月,田中和团队伙伴们去金佛山开展乡土植物调查,为了寻找到乡土植物,他们从北坡找到了西坡,一路上人烟越来越稀少,山间小路变成了荆棘小道,到了傍晚时分,走到一处悬崖瀑布时,大家才发现迷路了,手机信号也时强时弱,无法正常与外界联系。

“最后爬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给当地采方竹笋的村民打电话,被告知在水源附近找找看有没有水管,然后顺着水管走。”田中回忆说,当时天色已暗,大家四处寻找,终于在不远处的小溪旁找到一根当地农户的水管,然后顺着这根水管,手脚并用在荒坡上慢慢前行,晚上10点,一行人才狼狈不堪地走出了大山。

田中在四川汶川和茂县调查岷江百合

对于田中来说,每次科考行程近千公里,既有艰辛,也有收获。重点实验室成立不久,川渝两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川西开展了一次为期5天的联合科考,承受着高原反应和身体疲劳的煎熬,跋山涉水,负重前行,采集高山植物并考察其生长环境。“考察中发现很多‘宝贝’,那一次对中华槭、毛叶木姜子、卵果猕猴桃、四川卫矛、粉花安息香等104种具有园林应用价值的川西植物进行了详细记录,采集标本30余份,收集植物繁殖材料20余种。”对于田中来说,每次联合科考都收获满满。

寻找乡土植物多年,田中也慢慢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每次外出科考,我们总爱去当地的村庄和农户走访,因为有爱美的农户喜欢将一些好看的野生乡土植物移栽回来,说不定在房前屋后就有惊喜的发现。”田中说,垂序马兰就是在一农户院坝旁找到的,紧凑的株型、盛开的小蓝花一下子吸引了田中的目光。

“有的优秀乡土植物藏于山中,也有的隐于闹市,只要你是有心人,一定会发现身边的‘宝藏’。”

多种乡土植物推广应用

这些年,田中和同事们先后收集了川渝乡土植物种质资源近百种。除了联合科考收集资源之外,成渝双方还会互通有无、共享资源。

从野外收集回来的乡土植物,会先放在试验区,以便很好地观察它的生长状态。观测期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长达三年或者更长时间。通过选育和研究,从中选出品质优良、性状稳定、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品种。

目前,一些优良的乡土植物已经开展示范应用。如垂序马兰、重庆鸢尾、石海椒、南一笼鸡等乡土植物在鹅岭公园、高家花园、水碾立交、渝高公园、成都植物园等地推广应用。

“去年开幕的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重庆展园,是乡土植物的集大成者,重庆鸢尾、大百合、垂序马兰等26种乡土植物首次亮相,营造了独特的地域景观,助力重庆展园夺得中国城市展园‘金奖’。”说着,田中一脸自豪。

川渝乡土植物资源考察队

川渝携手1+1>2

1月9日上午,田中在工作之余,还在关注国新办召开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发布会。看着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他深有感触。“五年来变化太大了,单位乘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成功申报了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携手成都同行开展乡土植物种质研究,加速度发展。我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中,也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田中介绍,现在两地园林科研合作越来越紧密,合作领域愈加广泛,涉及人才、科研科普、成果转化等方面,从以前难得开展一次交流到现在交流频繁,并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深度合作,共谋发展,通过汇集川渝两地的优势资源,在乡土植物育种、开发利用等方面不断发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作出园林人的贡献。

下一步,重点实验室将聚焦山茶科和蔷薇科,系统性开展川渝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成川渝乡土植物种质保育中心,并使之成为成渝地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中心,更好地守护乡土植物的“芯片”。

(记者 韩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