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垃圾智能投放点,每当有人走进投放区域,垃圾投放口的盖子会自动开启,投放完成后还会自动闭合;在垃圾转运站,前来倾倒垃圾的清运车辆,都要进行“全身扫描”……从前端到中端再到末端,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展开全链条探索。
科技赋能 前端投放中端清运
近日,记者来到渝中区重庆天地住宅小区智能投放点,站在投放点感应区内,垃圾投放口会自动打开,还有语音提醒如何正确分类。垃圾桶装满后,投放口的红灯就会亮起,物业保洁人员及时换上空桶,并将满载的垃圾桶运往收集点暂存。
在收运厨余垃圾时,只要将垃圾桶放到清运车传送带上,驾驶室的显示屏就会收到垃圾重量的信息。据介绍,清运车能实现称重并传递重量信息,得益于厨余垃圾桶上加装的“身份证”——RFID芯片,以及厨余垃圾收运车辆上加装的动态称重系统。该系统带有称重感应传感器,会自动识别重量,并将称重相关数据通过车载信息控制终端上传至指定平台。该系统的安装对原车改动小,便于操作,车辆作业时,厨余垃圾收运接驳点管理员可通过相关平台,查看车辆收运轨迹,了解车辆实时信息以及清运情况。
AI辅助中转站 “慧眼”识脏污
每天上午9点,清运车辆在重庆九龙坡区陈庹路垃圾转运站进出。在转运站的进出口、倾倒工位等重点区域都安装了摄像头,密切监控各重要环节。所有清运车辆首先要通过车身脏污检测系统的“全身扫描”,系统对车身图像进行分析,自动识别出车身的脏污程度和位置,实时发出提醒,确保车辆没有“抛、冒、滴、漏”等问题,才能进入卸料大厅。
在卸料大厅的垃圾倾倒口,大件垃圾识别算法会对清运车辆进行新一轮的检查。记者看到,每一个工位前后都有2台摄像机记录车辆倾倒的全过程。算法能够快速准确识别出家具、电器、床垫等大件垃圾物品,对垃圾倾倒过程中的“混装”“混运”情况进行及时抓拍,推送给后方管理人员进行核查。大件垃圾识别算法的引入,降低了人工监督的工作量和错误率,优化了垃圾转运监督与管理工作。
收运与回收实现“两网融合”
近日,在南川区西城街道龙济小区垃圾分类桶旁,值守员王琼耐心地指导社区的老年朋友们区分厨余垃圾与可回收物。“桶边值守员既要督导垃圾分类,也要帮助居民建立资源可回收的意识。”王琼告诉记者,桶边值守员会提醒居民带着可回收物到小区内指定的集中点,随后进行称重、结算,避免可回收物混装在其他生活垃圾里。
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始,再生资源回收人员需前往各个小区进行称重、结算可回收物。回收后,再生资源回收人员在小区旁的“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对可回收物进行分类打包。
“两网融合”是人员与场地的融合。一方面,将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和再生资源回收人员进行整合,协同作业;另一方面,在居住区、公共场所或商业广场等区域设立“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在乡镇(街道)区域范围设置“两网融合中转站”,既可以收运生活垃圾也能从中分拣、回收再生资源。
接下来,重庆市将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治理体制机制,做到前端投放、收集准确到位,中端运输规范有序,末端处理高效集约,制定“学校教育”“公共分类”“先分后混”“混收混运”等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方案。同时,重点抓好“家庭教育”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定时定点投放、桶边值守等措施,强化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