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南岸区 积极推进“两网融合”,让垃圾“分”出价值
为有效提升南岸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南岸区有序推进“两网融合”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打通“生活垃圾网络”和“再生资源网络”,促进可回收物应收尽收,让垃圾分类“分”出价值,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有序规划,完善分类设施布局
根据全区区域特点,在建成区和农村区域科学规划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网络布局,设置两网融合点44个,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可回收物回收的有机融合。以前家里的旧物要么只能随意丢入垃圾桶,要么只有长时间积攒后才能送往废品回收站,现在有了固定的回收渠道,不少居民都表示,像这样的两网融合点,让垃圾分类投放及回收变得方便多了。
铜元局街道积极引入社会企业,采用“互联网+智能回收”模式,通过智能有偿回收设备、线上预约回收等方式,让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事半功倍,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变废为宝”行动,养成主动分类习惯。截至目前,铜元局街道已进驻14个小区进行设备投放,服务16000余户居民,计划今年实现两网融合便民投放点重点区域全覆盖。
为保障两网融合点的高效运营,全区还建立了镇街、社区、物业公司三级管理机制,加大对两网融合点的规范化管理,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
社会参与,推动多元主体响应
在天文街道、弹子石街道、峡口镇等,引入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其中,天文街道率先在人流量密集、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城南家园公租房物业小区进行试点,打造再生资源回收智能平台。居民可以通过公众号或线上小程序预约专业团队上门回收,也可自行前往小区内的集中回收点进行投放。对于回收的可回收物,平台按照市场价进行结算,居民既可以选择直接兑换现金,也能在小程序上选购商品或进行生活缴费等。这种便捷且灵活的回收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实现了再生资源的“真分类、规范存、协同管”的良性互动。
弹子石街道探索推进“人人参与、人人得利”的创新模式,指导龙湖郦江小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柜,居民根据小程序或柜体上的投递规则,正确投放后可实现一键回收及现场结算,操作简单、结算迅捷。小区内2580余户居民积极参与可回收物分拣,当前该智能回收柜日均回收量约90-120公斤。
峡口镇为村民打造了一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流动代收服务团队——峡口“收货郎”。每周三,“收货郎”们沿预设路线上门服务,按当天的市场价格代收可回收物,并免费收运有害垃圾。每次完成代收服务后,村民还能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这种新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可以有效解决村民居住环境的垃圾问题。
强化宣传,提升居民分类意识
南岸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如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报纸等进行广泛宣传,让居民充分了解垃圾分类和两网融合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九进活动、主题回收日活动等,采取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示范操作等方式,对居民进行投放指导,提高垃圾前端分类准确率,确保低值可回收物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2024年12月,铜元局街道策划举办“两网融合点,绿色更环保”暨“小手拉大手”变废为宝21天垃圾分类打卡活动。活动开幕仪式上,为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踊跃进行垃圾分类问答互动,并到风临洲A区体验两网融合点的垃圾分类投放,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在活动期间,孩子们带领家长通过铜元局辖区内设置的两网融合点进行可回收物的投递,并每天记录自己的垃圾分类行为,通过持续21天的习惯养成打卡,激发了孩子们的环保责任感,并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垃圾分类、正确回收的理念播种到每个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