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超20000座,“桥都”重庆刷屏的背后
提到重庆,你脑海里出现的一个词是什么?
前不久,“这就是重庆”——中国桥都记者见面会在重庆举行。会上发布了一组数据:当前,重庆桥梁总数(包含立交桥、人行天桥)已超过20000座;重庆已创造17项世界桥梁纪录,在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重庆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桥都”。
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是世界上少有的山水之城,也是一座超大规模城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桥,不仅是重庆人民日常出行的交通便道,更成为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
从“山地”到“高地”,技术创新、网红魔幻、四通八达……在各种标签之下,我们“桥”见怎样的新重庆?
向上,“桥”见一座城市拔节生长的态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山城,6号线蔡家嘉陵江轨道专用桥的“云海列车”就已经在朋友圈里刷屏;每逢“五一”“十一”,宠粉的重庆将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封桥,让市民游客更好地观赏风景;夜幕降临,白居寺长江大桥变身“星际穿越”,今年以来,它带动了旅游收入超过2.7亿元……
2005年,中国桥梁界最权威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桥梁委员会年会在重庆召开。年会认定:重庆市是中国的桥都。在重庆众多桥梁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创新的基因是怎样融入这座城市桥梁建设的灵魂。
数量多、类型广,技术向“新”处发展。目前,经初步统计,重庆的大小桥梁已经超过2万座,其中跨越长江、嘉陵江的特大桥梁有105座。拱桥、梁桥、斜拉桥、悬索桥、组合体系桥梁这5类结构的桥,在重庆都能找到。
此外,桥梁技术先进,曾创下多项世界纪录。菜园坝大桥采用了提篮式组合建造技术,这项技术位居世界同类拱桥之首;鹅公岩轨道大桥采用的是“先斜拉后悬索”的施工工艺,这项工艺也属世界首创……
桥梁“全产业链”向“强”处突破。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维护,重庆拥有桥梁专业高校、桥梁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一流的桥梁勘察设计机构、桥梁施工企业,以及专业的桥梁维护机构等,构建起了桥梁“全产业链”。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向“顶流”迈进。“桥都”形象的构建,不仅是重庆响应交通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也反映出重庆人民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更是重庆发展文旅产业的一个大IP。
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的《春夏秋冬》雕塑就很典型。它是国内第一次将人体艺术运用于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见证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历史。以桥梁为核心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深度发掘。
5月2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被游客填满。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向下,“桥”见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态度。
现在,约60%的重庆市民每天通勤要经过2座桥以上。桥上车水马龙,又该如何“唤醒”并盘活桥下“沉睡”的存量空间?
去年,重庆印发《重庆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使用管理规定》。重庆通过多种方式,探索用好桥下空间和闲置空地,打造更多利民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摸得到的民生。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接续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包括实施100个街头绿地提质项目,建设100个口袋公园、10座体育公园等。不少桥下原本荒废的空间,正在借着“春风”,华丽变身。
连接渝中区和九龙坡区的黄沙溪滨江步道,高架桥下的空间被利用了起来,吸引不少游客“打卡”;在渝北区,建在桥下的口袋公园——渝鲁园,小而精、小而美,每天有不少居民前来跳舞、健身……桥下的“边角料”里,也有大民生。
品得到的历史。过去,对桥下空间的利用,往往局限在栽种绿植,或将其改造为停车场等几类固定的做法上。如何为它注入更具活力的文化元素?重庆将博物馆开到了桥下。
经过改造,建在鹅公岩立交桥下的重庆建川博物馆,已成为以博物馆聚落为核心、商业业态为支撑,集抗战纪念、户外游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公园。在桥下,也能品味一座城市的历史。
看得见的品质。去年召开的美丽重庆建设大会强调,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而两江四岸“城市会客厅”,是山水之城核心功能承载区、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和城市历史记忆的展示窗口。
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更新。中心城区已有九滨路九龙滩、北滨路江北嘴江滩公园、长滨路珊瑚公园等项目投用,其中涉及多处桥下空间改造。漫步桥下,可尽情领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渝中区黄沙溪段步道,市民游客在桥下运动活动空间玩耍。何超 摄/视觉重庆
向优,“桥”见一座城市逐“质”攀高的决心。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桥梁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通道,它更是带动经济繁荣、放大文化效应的关键因素。做好“桥都”的形象传播,对重庆的发展意义重大。
盛名之下,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
比如,对重庆桥梁文化的挖掘和阐释还有提升的空间,在传播桥梁外在形象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炼其背后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又如,除了部分网红桥梁之外,如何主动设置议题,让更多值得被看见的桥梁,走进大众的视野里?再如,如何放大“桥都”的经济效应,使之成为更具发展动能的文旅IP?
夯实“桥墩”,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基础工作。“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有关部门应明确“桥都”文化传播的目标、受众和渠道,精准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在讲好桥梁文化的同时,也要多从受众角度出发,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传播率和受众的分享意愿。
今年春节,白居寺长江大桥晋升为重庆热门网红打卡点。发现大桥在网上走红后,巴南区迅速反应,修建了观景步道、便民服务点等,联动滨江片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升级消费体验。一座桥固然可以靠独特的外形走红,但它背后的人情味儿,更是长红的关键。
驶过“桥跨”,媒体传播要“跨山出海”,讲好“桥都”故事。当前,媒体融合已成为当代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技术层出不穷,在用好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前沿技术的同时,也别忘了回归本质,着力挖掘桥梁背后的发展故事、人文情怀、民生保障。
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推出的《百年巨变|山水重庆 中国桥都》6分钟英文短视频,就展现了重庆从被山水阻隔,到国际交通枢纽城市的交通巨变,向海外用户直观展示中国取得的成就。不少人留言:“看得热泪盈眶,为重庆骄傲!”
扮靓“桥身”,带动受众自发传播“桥都”IP。大众是桥梁建设的直接受益人,他们也应成为桥梁文化最直接的传播主体。对于本地市民而言,桥梁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桥梁是他们认识重庆、走进重庆的一个重要载体。
没有千厮门嘉陵江大桥的“上分”,洪崖洞的夜景必会逊色不少;没有国内目前最高的城市匝道立交桥——苏家坝立交桥的“加持”,观景平台“铜元之光”的风景也会打折扣……要通过提高桥梁的审美性、完善游览的舒适性,带动市内外市民游客主动参与“桥都”文化的分享,提升“桥都”的传播能级。
市民在江边吃火锅,临江而望,可以看到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城市夜景。唐鸿姿 摄/视觉重庆
每一次跨越,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每一次跨越,都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承诺。
“桥”见重庆,也是“桥”见精彩,“桥”见一座城市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桥”见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不断增强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