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重庆:对话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雷旭东,看重庆如何通过数字赋能,让城市“智”序井然!
【编者按】11月17日上午10:00-11:00,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旭东就“数字赋能,城市‘智’序井然”等相关工作接受重庆市“民呼我为”广播热线节目《周五面对面》专访,以下是访谈主要内容。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雷旭东
接受《周五面对面》专访
《周五面对面》: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作为城市管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网格化城市管理阶段、智能化融合发展阶段、体系化快速迭代阶段),实际上开始于2023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开启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新进程。那么,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涵盖了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目的?
雷旭东:这里面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城市、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数字化。首先,城市作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一个生命体巨系统,有“生命体征、新陈代谢”,只有让城市“生命体征”保持健康并优化,才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城市管理,就是维护好、管理好日常出行的大型结构设施“道桥隧”、生活常见的“环境、绿化”、生活常用的“照明、公厕、公园”等等,支撑城市生命体的正常运行,这关系着大家日常身边的“大事小事”。
至于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按照数字重庆建设总体部署,我们全面梳理城市管理工作的核心业务,找出重要、高频、急迫、多跨的业务事项,细化指标数据,真正达到以数据流整合决策流、执行流、业务流,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工作体系重构、体制机制变革,打造一批管用、实用的多跨协同智治场景,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效率和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管理工作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的转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的转变。一是数字赋能现实,智慧赋能工作,不断拓展数字城管覆盖范围,让城市运行和治理建立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量化、闭环、可评价。二是物理空间映射到数字空间,形成完整数字模型,通过数字空间研究现实空间,探索城市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规律。
重庆智慧城管指挥中心
《周五面对面》:数字重庆城市管理数字化改革的日常工作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雷旭东:第一个关键词“健康”。如何保障城市这个生命体、巨系统的健康安全,让大家安全放心?
今年,数字重庆建设中,我局牵头负责“城市运行支撑体系”的“水电气讯桥隧轨道7个一件事”,其中城市管理重点涉及“水桥隧”,7占3,实际我们还有很多设施的监管维护。所以,保障和支撑城市“健康”运行,城市管理工作重点就在于监管维护好市政设施。
比如,针对重庆桥梁种类多、数量多、车流量大等情况,我们利用“桥梁结构运营状态监测系统”在桥梁重要结构节点安装的传感器,对大桥应力应变、挠度、温度等指标进行24小时监测;引进无人机航拍,对大桥进行360度大巡查,提升桥梁病害检查的效率与准确度;利用车辆称重感件,从荷载源头进行监控,确保桥梁安全运营。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渝桥安”数字化应用。针对“桥梁结构运营状态监测系统”,我们计划在硬件上引入智能机器人,持续丰富和完善在线监测场景和内容;在软件上,按照“数字重庆”建设要求,推动“单一桥梁结构监测”向“桥梁全场景管理”迭代升级,以此来打造“渝桥安”数字化应用。未来,“渝桥安”将全量汇聚整合各类风险感知、运行和健康监测数据,打造跨江大桥博物馆的数字底图,构建“运行监测—风险监测—应急协同”治理链条,实现各项具体应用情景的一体运行和联动协同。
安装桥梁拉索检测感知设备
又比如,全市目前有各类窨井盖约160万个,数量多、规格不一、分布广、涉及部门多权责不明。小小的窨井盖管养不及时,城市就会发生各种“病害”。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窨井盖整治工作,将其作为2023年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2022年底,市城市管理局会同其他市级有关部门联合在全市开展了集中排查、整治。
同时,按照数字重庆建设的系统思维模式,我们谋划建设“数治窨井盖”数字化应用,将统一窨井盖数治信息管理,统一窨井盖维护标准,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分析评价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及时反馈处置情况,真正实现路平行安。
化粪池监控机器人
第二个关键词“便捷”。如何让城市运转高效,为大家提供便捷的服务?
比如,为了更精准地服务群众,我们打造了城市管理公众服务小程序“渝城便民”,设置了AI客服“绣绣”。问路找“导航”,城管客服找“绣绣”。这个小程序归集了城市公厕、城市公园、公共直饮水点、劳动者港湾等场景2.8万余个便民服务设施,集成为“一张图”,让市民方便更“方便”,出行更“易行”。
针对公共厕所的管理,我们也正在推广智能卫生间系统,通过厕位导引、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实时监测公厕环境状态,当智能保洁机器人检测到当前厕位无人后,会清扫地面杂物,保持厕所干净整洁。当前,全市共有100余座智慧公厕,后期还会加大投入力度。
鹅岭88号智能卫生间系统
为破解“停车乱和难”顽疾,不断提高城市“智”理水平,我们先后开展路内停车泊位规范设置、扩大停车泊位供给工作,从“物理硬件供给”角度解决停车乱和难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开展智慧停车系统开发,让车辆与停车位有效匹配。目前,中心城区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已初步建成,正在迭代升级为“渝畅停”数字化应用。截至目前,“渝畅停”共接入中心城区停车场1580个,接入泊位71.3万个。
智慧立体停车系统
第三个关键词“美丽”。城市管理工作如何精细“绣花”美丽重庆?
今年8月召开的“美丽重庆建设”大会上,提出要着力提升城乡风貌整体大美,以绣花功夫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城市管理工作精细“绣花”美丽重庆,在于一草一花一木之美,城市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比如,今年3月,我们上线试运行了智慧市容环卫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部署的前端智能感知设备,对“清扫、洒水、扬尘、环卫人员、车辆、监控等”进行数据采集和数字赋能,实现“全覆盖、全流程、全市域”的管理。智慧市容环卫管理信息系统将发现问题与处置问题有机结合,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作业“岗位和时间”,明确作业“质量与责任”,按需调配人员车辆,形成市容环卫监管与源头治理相结合的新格局,有效提升垃圾清扫、收运、转运等各个环节的处置能力和效率。
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点
为了消除群众对于“地沟油”的担忧,我们在进行数字化改革过程中,也在打造餐厨垃圾收运监管应用。盯牢餐厨垃圾产生“源头”,规范餐饮行业餐厨垃圾的申报和处置,防止“回流餐桌”,保障食品安全;跟踪餐厨垃圾收运过程,餐厨桶嵌有RFID芯片,车辆安装车载读卡器,对清运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同时在运输线路的重点位置进行视频抓拍,精确掌握餐厨垃圾流量和流向。现在,我市已经实现餐厨垃圾“产生—运输—处理”全流程监管,防止餐厨垃圾回流、“地沟油”生产售卖,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好每棵古树,我们在智慧园林系统下开发了古树名木管理应用,通过第五次普查数据,给每棵树赋予了专属的“身份证”二维码,收录了树种、级别、树龄、胸围、冠幅、位置等资料。同时,安装了智能监控器,它对土壤湿度、酸碱湿度、含水量,古树的生长状态、树木倾斜度和震动度进行实时监控,可针对性地及时采取管护措施。
沙坪坝区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
对于城市灯饰的智能管理,近年来,我们在多条隧道、下穿道安装LED灯具,通过智能传感器对隧道外照度进行采集,同步联动调整隧道内灯具亮度,有效减少了隧道内外光线差别,提高节电率和通行安全。现在,我们已将城市照明智能监控系统按照数字重庆建设要求,迁入三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推动从单一照明拓展为多功能灯杆,集中汇入多功能和多数据,实现多部门多行业的数据共建共享。通过各种数据汇总分析,优化照明场景,合理规划照明用电,并在迎峰度夏时,合理调度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