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小区内乱扔垃圾被视频曝光,反告名誉权受损?法院:驳回!
在小区内违反规定乱扔垃圾被曝光,是否损害名誉权?近日,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原告因带女儿在小区不按规定丢放垃圾,被业委会成员在业主群中视频曝光,她认为此举侵害了自己及女儿的名誉权,诉至法院后被驳回。
郭梅(化名)家住南岸一小区,今年5月初,她所在小区业主群内有业主发出两张小区10栋楼外的景观垃圾箱(非生活垃圾分类箱)旁堆有大量垃圾照片,并指出经常有人在该处违规扔垃圾,要求查监控。群内的小区业委会成员周刚(化名)看到后回复:“已转物业查监控。”
随后,周刚在群内发布了两段监控视频,视频内容涉及郭梅将三袋垃圾丢在了垃圾箱旁,旁边跟随着一名女童。视频里,还有郭梅和女童的正面照。
视频发布后,郭梅在群内表示不满,认为周刚未将她与未成年女儿的视频打码就发至有400多名成员的业主群中,侵犯了二人的名誉权。
于是,郭梅母女将周刚、小区业委会及物业公司诉至南岸法院,要求被告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内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万元及维权成本合理开支6000元。
南岸法院经审理查明,该小区10栋负一楼车库入口设有四个生活垃圾分类箱,小区业委会制定的小区管理规约明确规定,小区内应当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禁止乱丢垃圾。有上述行为发生时,业主有权举报、投诉,业委会及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劝阻、制止,劝阻、制止无效的应当进行小区内通报。该管理规约根据相关规定已进行备案。
法院审理后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本案中,周刚作为小区业委会委员,以业委会的名义向物业公司调取监控视频并发至业主群内,是为小区公共利益而履行舆论监督行为。
虽然,周刚将视频未经打码便径行发出确有不当之处,但该视频是公共场所拍摄,并未涉及二原告隐私,且周刚未捏造、歪曲事实和使用侮辱性言辞贬损二原告的名誉,被告的行为未侵害二原告的名誉权和隐私。小区物业公司作为物业服务单位,向业委会提供乱丢垃圾监控视频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侵权。
最终,法院判决驳回了郭梅母女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规定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之一,被称为“绿色原则”,每个公民都应遵守。
本案中,郭梅随意将垃圾丢在垃圾箱旁的行为本属不文明行为,若不允许他人评判、批评,则不能彰显出法律的公平公正,也不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郭梅作为一名母亲,更应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女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践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 徐勤 通讯员 徐晴 孙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