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媒体看点

中国建设报:“八一”特别报道 | 涂洪志 乘风破浪的“清漂一哥”

日期:2023-08-02

天刚蒙蒙亮,一艘清漂船缓缓出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年6月~9月主汛期,在长江中上游的几个码头,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数十名身着橙色救生衣的男子,分乘十余艘大小船只穿行在江面上,手持网舀、铁耙、竹竿,打捞着江面上的漂浮物。

在这支队伍中,一位清漂人抄起一杆网舀,顺水网起一大片树枝,用力抬起翻倒进船舱里,动作十分娴熟。他就是今年58岁的重庆市江津区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所水域科科长涂洪志,也是这个队伍里当之无愧的“清漂一哥”。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所水域科科长涂洪志

“老战士”与长江的不解情缘

涂洪志喝着江水、吃着江鱼长大。“小时候,我们经常在江边游泳捉鱼,水捧起来就喝。后来江水开始变脏,一看见水里有漂浮物,心里就很难受。”

就像江津水最终奔流入长江一样,涂洪志的人生轨迹也和长江紧紧相连。

高中毕业后,涂洪志原本从事施工工作,在长江周边搞建设。1984年,因为“想成为一名军人”的理想,他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载波技师并两次荣获“三等功”。军营这个大熔炉不仅锻造了他过硬的身体素质,也磨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当兵15年的涂洪志转业后被安置到当时的江津区环境卫生管理所,回到长江边,以一名清漂人的身份,真正成为长江守护人。

江津因山水而生、因山水而兴。辖区内拥有长江黄金水道127公里、中小河流共209条、河道岸线总长达1900公里,丰沛的江河资源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是江津区的显著特色和优势。

为了保护长江水生态,2002年,江津区决定成立清漂队伍,负责清理流经江津区的长江水面漂浮物。江津区环境卫生管理所专门设立水域科,涂洪志被任命为负责人。

对于新接手的清漂任务,涂洪志还是个摸不着头脑的“门外汉”,但军营生涯培育了他“坚决把组织交办的任务完成好”的信念。于是,他带领科室的4名同事组建起江津区第一支清漂队,四处求教、虚心学习,开启了潋滟清波上的清漂之路。

当时,清漂工作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一把缆绳、一件救生背心,每人一杆网舀、一个铁耙。乘坐租来的小渔船,涂洪志和队员们划向长江,向一堆庞大的漂浮垃圾“宣战”。

提竿、打捞、装船……同样的动作,涂洪志和队员们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次。垃圾浸了水,重量会增加几倍,在水的阻力下,打捞起来更加困难。手脚被玻璃、金属割伤是家常便饭;衣服裹在救生衣里不透气,干了湿、湿了干,皮肤红肿、湿疹更是寻常事。清漂任务最重的时候,他和队员们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忙活完,腰酸手麻,有时候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

垃圾清理的“行家里手”

“石门码头、龙门码头、城区西流沱、珞璜西坝沱,四个地方超过5万平方米的水域,是我们的‘主战场’。每年清漂5000多吨,多的话高达1万多吨……”谈起清漂作业,江津这片水域每一个犄角旮旯涂洪志都“门儿清”。

“‘清漂’两个字很简单,它既是一个体力活,还是一个技术活。”涂洪志说,“最开始大家都没经验,天气热的时候喜欢穿拖鞋、穿短裤,后来被剐蹭多了,大家也长了教训。”长年累月下来,因为容易被锋利的碎玻璃刮烂,胶鞋都不能满足需求,大家外出作业都必须穿上硬一点的反胶皮鞋。

2019年,江津区发生特大洪水,大到房梁屋架、树木枝干,小到柴草渣滓,大量漂浮物被洪水席卷着冲向下游。如果不拦下来、清理走,这些垃圾将漂向大坝,有的可能会被卷进泄洪口,有的长时间浸泡会污染水质,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清漂队队长,涂洪志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们全员上阵,早上5点钟上船,晚上10点钟下船,不停不歇,那一年清理了9000多吨垃圾。“尽管很累,但看到江面上的垃圾被清理干净了,心里的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一年当中,清漂队伍有一半的时间在江上度过,只要江面不起大风,清漂船就准时出航。“三伏天的时候,江面上的温度达到50多摄氏度,甲板温度能上60摄氏度,上面晒,下面烤,难受得很。尤其是梅雨季节,江面浪大风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船倾人亡。”涂洪志说。

“老涂,去跟单位领导说说,换一个岗位吧。”最开始,涂洪志的妻子陈德贤很不理解丈夫的工作,长年累月风里来浪里去,让她十分担心。尤其到了主汛期,丈夫连续四五个月都是“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一心扑在工作上。

面对妻子满眼的关切,涂洪志憨憨一笑:“清漂工作不能怠慢,只要有任务,哪怕是大风大雨,都必须去。我既是党员,也是军人,我不带头,不放心。”涂洪志向妻子解释道。为了打消家人的顾虑,他抽空带着妻子、儿子来到清漂现场,看着那密集的垃圾被涂洪志和队员们清理得干干净净,妻子在心疼之余,也多了一份骄傲和理解。

为随时掌握江面垃圾的堆聚情况,涂洪志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区内12个镇街负责市政工作的相关人员。“只要在河边发现有垃圾需要清理,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在涂洪志的微信里,“江津清漂队”“重庆清漂群”“三峡清漂信息平台”三个群被设为置顶,闲暇之余他会逐一看完每条信息。

“江水瞬息万变,随时保持信息的畅通很重要,大家也会经常交流经验和心得。”涂洪志说,清漂工作还涉及协调配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必须时刻保持和海事、水文、气象部门的沟通,保证每一次清漂工作及时、安全、有效。

清漂工作赶上了“好时候”

清漂工作虽然辛苦,但涂洪志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2014年,江津区拥有了第一艘全自动机械化清漂船,涂洪志和他的清漂队伍终于告别了过去单纯靠人力打捞的时代。

得益于在部队时当通信兵的经验,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涂洪志迅速学会了如何驾驶和使用清漂船并教授给队员们。

“设备好了,人也多了,经费足了。现在一条清漂船能顶以前的十条船。”涂洪志介绍说,这艘清漂船价值200多万元,宽两米多的传送带一趟能打捞40吨的垃圾。有了专业的机械设备,队员们做一些辅助的工作就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好地保证了作业安全。

工具的优化只是清漂工作的一部分,涂洪志还时刻把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挂在心上。虽然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但涂洪志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尤其看到这些年清漂队伍在壮大,他感到十分踏实。“要抓紧带好年轻人,让这支队伍更有活力。”每一次出船,涂洪志都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对清漂事业的理解倾囊相授给这些年轻人。

如今,他的队伍有了环境、水排放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加入,清漂队变得更加年轻化、专业化、智慧化。

“风里来、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捞”,清漂人的日子就这样伴随着长江的江水流淌。傍晚时分,站在码头上,落日余晖染红了江边,望向远方的涂洪志目光坚定:“只要还有力气举起网舀、铁耙,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