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媒体看点

​重庆日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大美重庆·就在家门口⑤

日期:2022-05-05

重庆日报5月2日讯 4月25日,南岸区大鱼海棠广场,市民正在打卡、散步,享受美好生活。据了解,大鱼海棠广场,位于翔龙江畔小区至史家岩码头段,占地约5.4万平方米,设计有无边际水池、3处景观水池和多处休憩设施等。大鱼海棠广场设计灵感来自国风动漫电影《大鱼海棠》的人物场景及故事,广场上的3个景观水池是片中3个经典画面,防洪挡墙上的3D绘画与其呼应。

九龙坡区九龙滩:沿着通江梯步“重回长江”

九龙坡区九龙滩,家长带着小朋友在广场上做游戏。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5月1日上午,雨后的九龙坡区九龙滩亲水步道上,有不少市民在散步。

丰水期还没到来,亲水步道与长江之间,露出了大片滩涂。有的市民想离江水更近一些,就从连接亲水道的小路向江边走去……

“以前只能在九滨路上远远地看一看,去不了江边。”市民徐锐说,从九滨路到江边,其实原本有几条年久失修的小路,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后来被铁栏杆截断了。而现在,九龙滩不仅有了亲水步道,还有了大概20条直达江边的梯步。

重回长江,正是九龙滩的设计主题。

让市民“重回长江”,有路“能回”只是第一步。要让市民“爱回”“常回”,还要提升江岸的颜值和气质。

几年前,九滨路与长江之间的地带,乱石、杂草丛生,每年汛期过后,消落带上的植被被冲走,会留下大量的泥沙、垃圾。

为了增强生态韧性,提升江岸景观效果,九龙滩项目在亲水步道与长江之间的江滩,选种了秋华柳、卡开芦、竹柳、乌桕等耐水、固土的植物。这些植物即使在汛期被淹没,水退之后,依然能存活。

在亲水步道与稍高的堤脚步道之间的斜坡,种植了鸢尾、金边菖蒲、肾蕨、蒲苇等观赏花草,形成五颜六色的野花草甸草本群落。

堤脚步道与更高的活力步道之间的竖墙上,则用天门冬、鸭脚木、黄金络石藤、矮生百子莲等植物,实现了垂直绿化。

这样的三条步道与三条绿化带,大大提升了江岸的颜值。

在提升江岸气质方面,九龙滩也有“大手笔”。

从九龙坡区与渝中区交界的起点往鹅公岩大桥方向步行,很快就可看见一幅长199米、高2.8米的《长江万里图》铜雕。这幅长卷以长江为引线,展现了万里长江“从雪山到东海”的恢宏气势,同时巧妙地将重庆的山、水、桥、路也并置进同一画面之中。

继续往前,则是彩色镶嵌画《母亲河》,以波浪和飘带为元素,表现长江的生动气韵。画卷镶嵌在步道上,观者可以在“走”进画作,感悟人与长江的关系。

再往前,是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海疆博物馆大景区,市民在此不仅可在船艇造型的展览馆里,观看“人民海军向前进”陈列展,还可以通过浮桥进入停泊在江上的166舰实地参观。

沙坪坝区磁器口码头:码头回望,花圃“叠翠”

沙坪坝区磁器口码头,市民坐在江边赏景游玩。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沙坪坝区磁器口码头。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4月30日上午,“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濛濛细雨中,沙坪坝区磁器口码头上迎来了不少市民和游客。

“几年前来这边游玩,地面上搭满了施工棚,连码头的轮廓都看不到。”游客王为说,这次故地重游,看到了焕然一新的码头,感觉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正在努力变得更美。

记者注意到,这个长约200米的码头广场上,几个稍高的花圃栽满了万寿菊、鼠尾草、萼距花和三角梅;稍低的部分则设置了好几段总长约200米的石笼,石笼中生长着一簇簇长江消落带上的常见植物。

据了解,每年汛期,磁器口码头都会被水淹没。这些石笼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护堤,还可以聚集江中的泥沙,让泥沙中夹带的草籽在笼中生长,达到自然绿化、增强生态韧性的效果。

站在码头回望,可见步道在景观植物的伴随下曲折延伸,一个个花圃高低错落,形成“叠翠”的效果。原本老旧的磁器口牌坊经过修葺,在保留原有造型风格的同时,变得更大、更有气势。

随着穿过牌坊的石梯拾级而上,两座老房子一左一右,分列在牌坊的后侧,青瓦、白墙、红柱、木窗,显得古朴大气。易江湖茶馆就位于其中一座老房子。

记者走进茶馆时,大堂内还没有客人入座,但店员们已经在忙碌着打扫卫生、整理茶具。

“现在还早。放假第一天,大家都要睡个懒觉。”茶馆经营主管刘艾告诉记者,磁器口一般是下午人多,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的下午,茶馆都处于客人爆满的状态。

茶馆三楼,是一个四周种满三角梅的精致露台。站在露台上,磁器口码头和嘉陵江的风光一览无余。刘艾介绍,露台上的几张桌子,是茶馆最炙手可热的位子。

“码头修好了,茶馆的生意就回来了。”刘艾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近年来磁器口的外地游客减少,茶馆在2020年经营压力山大。2021年6月,焕然一新的码头重新开放后,来磁器口的本地市民成了喝茶的“主力军”,茶馆的人气又逐渐旺了起来。

南岸区大鱼海棠广场:重庆版的“天空之镜”

南岸区大鱼海棠广场,市民在打卡、散步,享受美好生活。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现在这里变成了美丽的公园,我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来散步,呼吸新鲜空气。”4月30日下午约6点,正在南滨路雅巴洞湿地公园大鱼海棠广场散步的62岁的田茂秀,指着广场四周的美景告诉记者。

田茂秀是南岸区恒基翔龙江畔小区11栋12楼居民,从家到广场步行只需五六分钟。4年前,她就搬到这里居住,见证了4年来这里发生的蝶变。

田茂秀说,以前,南滨路雅巴洞湿地公园周边是一个荒坡,江边主要是餐饮船舶,污水乱排,到处是散发着臭味的垃圾。“我们要休闲散步,没有别的去处,只能在小区走。”田茂秀回忆说。

重庆市江南城市建设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2020年,南岸区启动了南滨路雅巴洞湿地公园整治项目,包括库岸整治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两部分,这也是我市率先启动实施的“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节点项目之一。

整治中,南岸区将这里的非法码头和违法建设进行拆除,取缔了餐饮船,加强了沿江污水垃圾治理和消落带治理,将带状场地顺势打造成保育涵养、江滩公园、艺术长廊、江浩公园四个区域,形成四个以不同文化主题为核心的活动区域。

“整体设计顺应自然,以生态修复、保育为主,加以文化艺术,有机融入山水文化之魂,展现长江多样的水文空间,使之成为重庆江岸生态游憩的示范点和长江江滩生态文化的展示点,成为重庆鲜活的地域文化符号。”南岸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

2021年10月,雅巴洞湿地公园大鱼海棠广场建成投用,对外开放。记者现场看到,这里打造了无边水池、亲子草坪、漫步池杉林、长江生态人文画卷、大鱼海棠3D墙绘等生态人文综合景观,建设了健身漫游步道、人文长廊、生态小径等不同功能、多种层次的沿江步道。

蝶变后的大鱼海棠广场,再现了重庆版“茶卡盐湖”,也被网友称作重庆版的“天空之镜”。站在大鱼海棠广场远眺,无边水池与江水连成一片,对面是九龙坡高高低低的成片住宅楼倒映在水中,仿佛一幅完美的大片剧照。如今,这里已成为摄影和视频爱好者的打卡热点,日客流量最高达1万人次。

本版文字由王天翊、杨永芹采写 制图/戴晓涵、郑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