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315207D/2025-00136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建设规划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城市管理局 | ||
[ 成文日期 ] | [ 发布日期 ] | 2025-07-29 |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99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申静代表:
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我市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面临的堵点难点,提出了《关于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建议》(第0996号)。您提出的建议与总书记赋予重庆的“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重大战略任务十分契合,站位高、谋划深、建议实,对我们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具有重要价值,明确由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明清牵头督办,市城市管理局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协办。
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将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作为“六区一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9+2”中心城区主阵地、主战场,建立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方式重塑、结构重构。在市领导专题研究推动下,我们会同市级有关部门高质量推进重点督办建议办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您提出的加大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力度、加快城市更新提升步伐、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等建议已采纳并不断完善解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突出“大综合一体化”,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改革为抓手,成立全国首个由省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各区县同步组建治理机构,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治理合力,相关工作机制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研究出台全市实施意见、中心城区“大综合一体化”治理实施方案、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年度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设立首席数字官和专家委员会,形成首批90余名涵盖人工智能、韧性城市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库,组建市城市治理研究院,为城市治理赋智赋能。打破中心城区区划壁垒,推进道路分级管控、多规合一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规建运治一体化、行政执法一体化等任务,中心城区“市级统筹、一贯到底”机制迈出坚实步伐。
二、有效解决堵点卡点,持续提升城市交通便捷高效水平。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和中心城区慢行系统,编制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慢行系统优化提升规划方案,建立“总体策略+重点片区示范方案+规划设计指引”的科学规划体系。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中心城区“五横六纵一环三联络”快速路网结构基本形成,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达56.4%。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缓堵促畅攻坚行动,按照“建好路、管好车、用好‘数’”要求,推出潮汐车道、错时共享停车、堵乱点治理等“小切口”举措,中心城区70个堵乱点得到有效治理,出行环境有效改善。
三、着力优化功能布局,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地落实,在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不断提升周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加大对内环以外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用地的投放力度,承接内环以内相关服务设施的外迁。组织编制渝西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渝东新城规划研究,优化明确各区定位角色,统筹全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资源要素配置,保障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功能空间,渝西地区规划形成“四廊一带”总体空间格局,沿廊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工业用地246平方公里,为主城都市区功能优化提供空间布局和发展策略。实施一批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项目,已争取2025年度社会民生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支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超过100个项目建设。
四、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扩面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制定建设指南、服务目录等配套政策,加快补齐菜市场、口袋公园等服务设施短板,打造“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新建口袋公园100个,更新提质现有公园适老化适儿化项目100个。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成全国首批“骑手友好街区”,健全义务教育学区制和教育发展共同体运行机制,全市教共体覆盖率达到80%以上。深入实施“渝城护学”“渝城助医”行动,迭代升级“城市治理进社区”行动,垃圾分类、物业服务等城市服务进一步融入社区。探索构建“城市大管家”维护模式,环卫、绿化、市政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
五、提速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精细治理水平。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建立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城市体检实现全市域覆盖,累计推动20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沙坪坝区沙磁步道等6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重庆开埠遗址公园等6个项目获评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成功入选首批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城市。强化市级统筹、多跨协同、横向联动,对中心城区实施分级管控、精准施策,围绕路、树、灯、车、井、杆、线、牌、箱、亭、栏、桩等要素加强城市道路管理,开展城市洁净提升、市容秩序优化、生活垃圾分类等专项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聚焦“全域治理、重点突破”,实施中心城区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加速推进重要线路“山体”环境整治,稳步开展空中“飞线”整治,有序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实现城市环境从“基础提升”向“品质跃进”转变。
六、加快建设韧性城市,持续提升全市域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西部领先的“物联、数联、智联”统一物联感知系统,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创新打造“数字管线”“工程渣土治理利用”等重大应用,开展燃气管线“带病运行”治理,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全域全量一体化地下管线数字孪生系统,全市管线挖损事故发生率下降约70%。建立“三控八制”风险闭环管控体系,迭代拓面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打造“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张图”,全量落图易发多发风险点195类52.9万个。平急结合织密应急网,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应急指挥、应急救援、支持保障3类队伍和“专常群”3支救援力量,形成市域“航空救援1小时、地面救援30分钟、群防员10分钟到达”的快反能力。
七、建强超大城市智能中枢,持续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统一规划部署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及渝快办、渝快政“两端”体系,建立自然人、法人、电子证照、空间地理、信用五大基础数据库,拓展“疆算入渝”国家试点,搭建西部算力调度平台,数字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域一体建设市、区县、镇街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构建经济发展、设施运行等八大板块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推动打造综合场景21个、通用智能组件8个以及场景智能体161个,动态采集、分析和推送城市治理数据,基本形成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支撑能力。打造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六大应用系统,开发上线民呼我为、数字管线等352个应用,取得了发展提质、服务优化、治理增效的良好效果。建成“141”基层智治体系,承接贯通红岩先锋智慧党务、数字防汛等应用131个,镇街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95%,基层智治体制机制、组织结构、治理形态、能力模式实现系统重塑。
再次感谢您的建议,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深化“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治理,持续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利用“两重”“两新”等政策红利,加强对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渝西地区、渝东新城为支撑的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完善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持续推进卫生环境、通行环境、园林环境、街面环境、夜间环境、人文环境等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努力破解交通拥堵、停车难、过街难、换乘难等“大城市病”,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此答复函已经我局肖庆华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202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