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315207D/2025-00102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城市管理局 | ||
[ 成文日期 ] | [ 发布日期 ] | 2025-04-30 |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84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台盟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的建议》(第0847号)收悉。经与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们着眼夯实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底座基石,迭代完善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 以“城市管理进社区”为着力点,以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为“小切口”,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城市管理、服务、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基本构建,城市管理全面融入党建统领基层智治体系、融入常态化“三服务”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党建统领,实现党务、业务、服务一体推进
一是融入智治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把辖区内政法综治、城管、信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各职能部门不再另行单独划定网格,推动城市管理网格有机融入基层治理网格。坚持应建尽建,全覆盖组建网格党组织,推动党的组织体系有机嵌入治理末梢。坚持组团化配强力量,选派城管队员兼职网格员,全市每个社区按照“1+3+N”(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网格其他力量)模式配备网格力量。
二是完善联建机制。将“城市管理进社区”作为2024年市城市管理局市直机关“书记项目”,印发联建联创活动方案,严格执行城市管理部门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和“四下基层”制度,铺开品牌共建、党员共培、实事共办、社区共治、宣传共抓、典型共育等6大活动。以深化培育红岩先锋物业提升党建统领住宅小区治理水平改革为主线,实施红岩先锋物业改革试点,建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成立市物业管理协会党支部,36个区县成立行业协会,21个协会建立基层党组织。
三是创建特色品牌。深化“党旗红+城管蓝、环卫橙、园林绿、市政黄”品牌创建,搭建“大队+社区+网格服务点+城管党员先锋”的党建联盟,通过签订区域化党建共建协议书、“一对一”结对等多种形式,持续推动“红岩城管”等城市管理特色品牌在基层牢牢扎桩。
(二)试点示范,推动人员、事项、保障逐步下沉
一是推动力量下沉。以分类推进、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全域覆盖为目标,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试点社区建设。在2023年完成全市先行打造100个“城市管理进社区”社区的基础上,2024年,全市积极推进并超额完成600个“城市管理进社区”社区建设目标任务。各区县采取派驻人员、合署办公、划片包干、定时定点服务等形式,将清扫保洁、绿化管护、市政维护、城管执法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基层治理网格,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工作。
二是推动重心下移。推动涉及市政设施、供水管理、城市照明、清扫保洁、垃圾分类、园林绿化等管理职能逐步向街镇、社区下移延伸,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作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赋权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的部门,赋权27项执法事项,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执法工作指引,开展案例式教学培训,有效解决基层执法“看得见的管不了”这一痛点堵点。
三是推动保障下倾。完善各部门协调联动保障机制,指导各区县将城市管理“资源清单”与基层治理“需求清单”精准匹配,在项目谋划、建设时序等方面优先向基层倾斜,加大资金争取和保障力度,不断丰富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场景和实效。
(三)多元共治,探索城管、自管、共管协同机制
一是完善闭环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将网格员反映的不能解决的城市管理相关问题,通过基层智治平台逐级流转到村(社区)、镇街、区县办理,实施收集、分办、处置、反馈的全流程清单式管理,做到问题解决有落实、过程有记录、结果可追溯。如2024年以来,沙坪坝区“民呼我为”群工系统城市管理领域接件量环比下降45%。
二是畅通议事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社区干部、城管工作人员、物业服务企业、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协调议事机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共商解决办法,做到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
三是激活多元参与机制。全市累计建成城市提升志愿服务队伍302支,招募志愿者人数累计4万余人,基本形成“3+N”三级志愿服务体系,2024年以来,城管工作人员8000余人次到社区办公、参与志愿服务,城管部门与社区开展党建联建活动300余次,开展“城市治理我参与”“大手拉小手垃圾分类齐参与”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千余场。通过邻里“院坝会”、社区“议事堂”、茶社“议事厅”,城市管理金点子评选,社区“最美阳台”“最美窗户”“最美庭院”评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构建共议、共管、共治、共评、共享的“大治理”格局。
(四)“渝城管+”,确保管理、服务、执法创新融入
一是坚持系统推进。将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相结合,与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充分衔接,统筹推进“留、改、拆、增”微改造、巧利用。2024年全市新增小微停车场泊位3万个,整治人行道163万平方米,打造桥下便民空间示范点106个,完成街头绿地提质项目132个,新建口袋公园100个,培育垃圾分类典型案例25个,在中心城区先行完成30个校园周边和20个医院环境提升示范项目打造,实现社区环境、服务质量和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走路难、环境脏乱差死角、便民服务设施不足、健身娱乐空间短缺问题,以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为切入点,以“城市管理进社区”为载体,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2024年全市数字城管办理民生诉求3万余件,结案率保持在99%以上,回访满意度达95.54%。
三是坚持惠民有感。印发“渝城助医”全市医院周边环境攻坚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渝城护学”全市校园周边高质量育人环境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开展医院、学校周边“洁净”行动、“除险”行动、“绿荫”行动、“序化”行动、“提标”行动,将管理、服务、执法保障向医院、学校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延伸。通过“渝城管+”,助力更多公共空间环境改造提升,打造暖心就医路、平安上学路、放心买菜路、便捷出行路、时尚购物路、最美健身路,使城市管理、服务、执法创新融入、高效能助推社区治理,共同服务社区“高品质生活”。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共建设“城市管理进社区”试点社区862个,覆盖率接近50%,中心城区覆盖率已超过80%,以城市管理一域服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初见成效。重庆新闻联播、重庆日报进行专题报道;沙坪坝区“红岩城管进社区”、江津区城市管理“津管家”的“讲、听、调、解、引”五维联动、长寿区“四微解题法”等经验做法得到媒体、市民点赞;江北区“一路三清”工作机制打造的“红色引擎、多彩联动”党建品牌被评为“首届全国机关党建品牌”优秀品牌。
再次感谢你们的提案,你们提出的建立工作机制、促进规范化运行,丰富融入方式、形成治理合力,加强业务培训和考核监督、提升城管队伍综合能力等对策建议,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指导,增添了信心。我们将全面迭代“城市治理进社区”工作,深化“渝城治理·探路先锋”党建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党建+”特色品牌在社区扎桩,以中心城区建成区为重点,通过进一步完善协调联动、居民参与、环境治理、数字赋能、应急响应、矛盾调解等多项工作机制,开展城市社区小微空间整治,实施提升社区便捷出行、便民安民、生态宜居、韧性安全、数智治理、多元共治等专项提升工作,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取得更大实效。
此复函已经肖庆华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