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热点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答复工作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849号提案答复的函

字体:

元少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重庆市中心城区率先建成高水平韧性城市的建议》(第0849号)收悉。经与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赋予我们“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重大任务,在安全方面强调要“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洪灾火灾、地质灾害等重大风险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提出“要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为我们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市委强化对标落实,先后召开六届五次、六次全会,提出了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的具体路径,赋予我们在“完善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中的职责任务。1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中办发〔2024〕78号),对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市以中心城区为试点,聚焦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等领域,统筹推进风险防控、智能监测和协同治理,着力打造“能感知、会预警、快处置、可恢复”的高水平韧性城市样板,为全市推广积累经验。

二、推进举措

(一)创新城市治理机制高位推动。2024年9月,我市组建国内首个省级城市治理委员会,由书记、市长任双主任,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局,为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各主管部门间高效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9月14日,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召开,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完善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作为标志性重大改革项目,打表推进。10月12日,市委书记、市城市治理委员会主任袁家军在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健全城市运行安全和风险隐患闭环管控体系,加快构建燃气、供水、污水、垃圾等数字孪生系统,完善‘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10月25日,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第一次会议要求“抓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健全水电气讯路桥隧轨安全运行保障机制,深化实施老旧管线升级改造工程,近期要开展好道路塌陷隐患和化粪池、下水道等密闭空间专项治理,确保城市持续安全运行。”11月28日至29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指导、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10+N”城市管理局局长联席会议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研讨会在我市顺利召开,并将“全力提升城市运行韧性安全水平,完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突发事故灾害应对处置能力”作为会议核心主题。12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河南开封召开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现场会,秦海翔副部长在会上3次点名推广重庆先进经验,特别强调了城市治理委员会的体制机制改革成果。

(二)持续推动风险清单管理试点推广工作。2021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在重庆市开展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对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探索实行清单化管理。重庆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开展此项试点的城市。经过探索和实践,市城市管理局会同各试点区在制定风险清单、健全运行机制、优化智慧平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高标准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并现场授牌。2024年9月,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完善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项目中,将“推行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作为重点改革举措。为更好完成重大改革项目,我局通过“一地创新全市共享”模式,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应用正式纳入“数字重庆”区县应用“一本账”。目前已完成应用架构和功能点开发设计;编制业务流程图,完成与三级治理中心贯通;完成渝快政对接及联调,并在渝快政、渝快办上线,投入试运行;完成11类风险类别的风险因子梳理;构建了11类风险等级动态升降级算法模型;初步完成数据驾驶舱数据指标梳理及专题分析页面开发;联通物联监测设备,初步实现积水点、化粪池的风险等级动态调整。2025年3月底,该应用已通过区县数字化项目建设验收;4月3日,通过市级机关“一地创新·全市共享”可行性论证,并报市数建办备案。

(三)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重点任务。2024年12月15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按照“1118”框架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将“扎实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作为8项重点任务之一进行明确。

(四)牵头拟制重庆市《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行动方案》。我局于2024年12月11日组织专班,研究任务分工并开始起草《重庆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行动方案》。12月19日,我局邀请17家涉及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市级部门,召开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座谈会。会上各参会单位对《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行动方案(提纲)》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并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四张清单”相关内容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会后,我局协调各参会单位对负责此项工作的市级单位分管领导和具体联络人进行明确,建立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联系机制,为后续专项工作推进开展建立组织保障。2025年1月24日,拟制印发《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征求〈重庆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函》,持续完善行动方案编制工作。

(五)多措并举,打造韧性城市坚实基础。一是开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建立管线综合“一张图”,汇集供水、燃气、排水等9类管线矢量数据,为全市500余家管线权属单位日常运行保驾护航,惠及1472万城区人口。建设管线、管点,综合管廊、市政消火栓、地质钻孔等22个专题图层,实现对各类设施分级分类的查询统计;开发流向分析、横断面分析等7类空间分析功能,全面掌握地下管线空间布局。二是开展完整社区、现代社区试点工作。以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小”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为抓手,以“建机制、立标准、摸家底、强示范、落项目”为工作路径,全面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在此基础上,按照“一统三化九场景”总体框架,启动现代社区建设,首批重点推动渝中区重庆天地、两江新区重庆之丘等项目。三是开展城镇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试点工作。按照住建部试点工作部署,稳步推进城镇房屋定期体检、房屋保险、房屋养老金“三项制度”试点工作。选取永川区、荣昌区、高新区试点开展体检试点。联合人保财险重庆分公司,深入开展房屋保险产品和制度研究,已为渝中区、荣昌区等78万平方米公有房屋购买房屋安全综合险。创新电梯全生命周期模式,已在江北、两江、南川、綦江、奉节等19个区县试点落地。已打通直管公房养老金公共账户资金筹集渠道,并印发《市级机关公房管理处直管公房养老金管理办法(试行)》。

(六)积极探索,提升中心城区韧性水平。一是构建平急结合、直达基层的组织指挥体系。建立“两委、四指、十三办”(两委:安委会、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四指:4个专项指挥部。十三办:13个专项安全办公室),形成平时“两委”整体统筹、急时“四指”具体应对的多跨协同工作格局。推进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建成实战化应急指挥部,协调消防、规资、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值守,实现信息共享、平台互通、处置联动。二是构建横向联动、纵向协同的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体系,明确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统”和“救”、相关部门负责“测”和“防”,逐项厘清大型商业综合体等14项新兴业态安全监管职责。开展中心城区安全监管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出台《重庆市应急管理中心城区行政执法队伍跨区域跨层级统筹调度暂行办法》,制定《重庆市中心城区2025年度应急管理行政检查计划》,建设应急管理系统“监管执法一单清”“事故调查一案清”数字应用,强化市与区联动、监管与执法协同。三是构建总体统筹、分级管理的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建立安全隐患“自查自报自改不处、他查不报假改重处”机制,落实“物防、人防、技防”措施,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夯实中心城区安全运行基础。四是构建上下一体、专常结合的应急保障体系。组建市应急管理局直管直建的市专业救援总队和市航空救援总队,培育覆盖13支市级专业救援队伍,将53.8%的市级队伍部署在中心城区。按照区级不少于30人、乡镇(街道)不少于10人的规模,推动各区全覆盖组建区级和镇街级专业救援队伍。统筹指导社会应急力量建设,蓝天救援等主要社会救援队伍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编制《重庆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4—2035年)》,推动完善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和长期、短期、紧急三类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提升重大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五是构建统分结合、区域一体的数字应急体系。构建数字应急“1356N”总体框架,建成自然灾害防减救、安全生产智管、应急指挥智救三大综合场景和工贸安全在线、非煤矿山安全在线、危化品全链条监管、“九小场所”安全智管、行政执法、事故调查、会商预警、避险转移等子应用。搭建智慧化指挥体系,实现“三断”极端环境下前后方指挥部“看得见、叫得通、调得动、能指挥”。

(七)强化预警,为城市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一是加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智能气象预报业务。升级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闪信、电子围栏、应急广播、有线电视、“渝快政”等多个渠道精准快速发布,预警短信发布速率达到4500条/秒;提档升级重庆气象综合预警APP。二是强化多跨协同气象联动工作。深化多跨协同机制建设。完善“31620”递进式预警服务产品体系,会同相关部门迭代中小河流洪水、危岩地灾、城市内涝等15类耦合风险预警业务。与应急、水利、规资、广电部门共同推进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管控、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应急广播预警发布等工作。三是联合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气象保障工作。联合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开展海绵城市与城市气象韧性关系研究,定量评估了悦来海绵城市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开展城镇规划调整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模拟了城镇用地布局调整对局地气温场和风场的影响,建立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定量评估指标。会同应急、住建、城市管理、交通部门试点推进了地下车库、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公交汽车线路及站点等气象灾害风险防控工作,建立了气象灾害致灾阈值指标体系和“一点(线)一策”气象灾害防控方案;会同应急、文旅部门推进全市旅游景区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开展山岳型旅游景区气象风险普查、气象安全检查,建立“一景区一策”气象灾害防控方案;会同住建、公安部门建立中心城区道路积水点强降雨应急协调处置机制,联合发布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提示;会同公安、交通部门持续推进恶劣天气高影响高速公路试点路段优化提升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会同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协同,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韧性城市建设标杆。

此复函已经肖庆华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2025年4月2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