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答复工作
[ 索引号 ] 11500000MB1315207D/2025-00091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城市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5-04-29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71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5-04-29

尹晓华代表:

您好!您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千厮门大桥防护措施的建议》(第0571号)收悉。经与市应急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公安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为单塔单索面斜拉桥,主桥长720米,人行道宽3m,人行道钢栏杆高1.3m。该桥建设单位为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是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体,于2015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千厮门大桥因毗邻洪崖洞“网红”景点亦成为关注度较高的网红桥梁。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全市道桥隧设施的管养工作。千厮门大桥作为跨江大桥,由重庆市城投路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养工作,全桥均有监控覆盖,由专人24小时对桥梁运行情况进行实施监测。千厮门大桥运行约10年时间,未发生因设施缺陷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针对您提出的加强千厮门大桥防护措施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应急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公安局等部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建立完善矛盾调解机制

经初步分析,跳桥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家庭、社会等矛盾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导致的,矛盾纠纷调解和心理干预是有效减少跳桥行为的重要手段。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实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渝公发〔2024〕69号),建立了立体防控与应急救援机制,提升涉险行为识别防控能力。市卫生健康委在做好医疗急救准备,加强市级卫生应急专家队伍备勤及面向社会大众7*24小时开放“12356”心理援助热线等方面努力提升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市文化旅游委通过倡导游客文明游览,引导游客爱护大桥设施,文明游览,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文艺作品引导人民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积极倡导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社会风尚。市公安局在桥面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方面狠抓落实,安排专人加强桥梁桥面的视频巡查,不断提升异常跳桥行为的管控干预能力,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接处警协同工作的通知》,强化水上突发搜救事件分级处置应对,发挥群众力量与加强宣防教育方面,加大宣防打处力度,提高公众对网红打卡行为的风险认识,不断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二)加强桥梁的维护管理

千厮门大桥按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等相关设计规范建设,桥梁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维护单位维护管理。重庆城投路桥公司通过开展日常检查、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测等工作,对发现的病害及时进行处治,确保车辆通行及桥梁运营安全。同时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运用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在做好桥梁设施24小时安全监控的同时,实时监控桥上人员,若发现人员靠近护栏、长时间停留等异常情况,重点对其进行监测,一旦发现跳桥倾向,立即报告公安、消防等部门,同时派人立即赶赴桥面现场协助相关部门处置。

(三)组织开展增加物理防护措施的专题论证

2025年3月7日,我局组织千厮门大桥管护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召开专题研究论证会,专题研究了针对跳桥事件相关措施。管养单位按照会议要求专门就大桥增加物理防护措施相关事宜咨询桥梁原设计单位意见。原设计单位反馈意见,现千厮门大桥栏杆高度为1.3m满足规范要求(规范要求高度不得低于1.1m),如对人行道栏杆加高,增加桥梁永久荷载量,桥梁自身受力也是一种影响,而且栏杆加高将妨碍桥面游客对洪崖洞等重庆夜景的观赏、拍照。如在桥梁人行道周边设置透明防坠网,影响千厮门大桥整体简洁、大方的景观,也妨碍游客特别是江北侧和江滩公园的游客的观赏。

三、后续重点工作

我们将积极配合市应急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源头防范,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力争矛盾纠纷化解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同时,我局将督促指导城投路桥公司积极做好千厮门大桥的设施维护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做好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的同时,强化桥梁日常巡查、视频监测和应急预警,提升对跳桥行为等突出状况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和减少跳桥行为的发生,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此答复函已经我局肖庆华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2025年4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