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气象信息专报
2021年第51期
重庆市气象局 2021年11月5日
重庆市2021年暴雨灾害评估报告
摘要:今年,我市暴雨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总体强度强、局地极端性突出。由于积极采取措施,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明显减少。
一、暴雨成因
今年,影响我市气候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显著偏西、南北摆动明显,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同时中高纬地区不断有冷空气分裂南下,二者在我市上空交汇,形成了多场强降水过程。
二、暴雨过程概况
今年,我市暴雨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总体强度强、局地极端性突出。
一是发生次数多。全市共出现2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3.30”“4.24”“5.2”“5.15”“6.17”“6.27”“7.1”“7.2”“7.5”“7.12”“7.15”“7.18”“8.7”“8.10”“8.12”“8.22”“8.25”“9.4”“9.11”“9.16”“9.18”“10.6”),较多年平均偏多4次,较去年偏多3次。其中“5.2”“6.17”“6.27”“7.5”“7.15”“8.7”“8.12”“8.22”“8.25”“9.4”“9.11”“9.16”“9.18”等13次过程达区域暴雨标准,较多年平均偏多3次,较去年偏多3次,为2008年以来最多。
二是持续时间长。强降水天气过程首尾相接,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16日至7月19日和8月6日至9月19日。期间,出现17次强降水过程(区域暴雨过程12次),平均4.5天一次过程。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有9次过程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其中“8.25”区域暴雨持续126小时,为2008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强降水天气过程。
三是影响范围广。全市所有区县均出现了强降水天气过程,长江以北地区(渝北、长寿、梁平、开州、巫溪、城口等)重叠度高。区域暴雨过程平均影响17个区县,其中“8.25”区域暴雨影响34个区县,为2008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的强降水天气过程。
四是总体强度强。13次区域暴雨中,达特重等级的有6次(“7.5”“8.7”“8.12”“8.25”“9.4”“9.16”),重度等级的有2次(“6.27”“7.15”),中度等级的有3次(“5.2”“6.17”“8.22”),轻度等级的有2次(“9.11” “9.18”)。今年区域暴雨总体强度为重度,略强于去年,为2008年以来区域暴雨平均强度最重的年份。
五是局地极端性突出。有3次强降水过程最大1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渝北同仁站5月2日21-22时1小时降水138.5毫米,位居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第3位(全市1小时降水极值为160.1毫米,南川大有站2016年6月2日05-06时)。有4次过程24小时雨量超过250毫米,其中云阳龙角站6月17日22时-18日22时24小时降水311.3毫米,位居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第6位(全市24小时降水极值为412.1毫米,彭水龙射站2018年7月6日01时-7日01时),涪陵国家站8月8日12时-9日12时24小时降水177.7毫米,为该站1952年建站以来第1位;有8次过程的累计雨量超过250毫米,其中巫溪建楼村站出现今年最大过程雨量474.1毫米(“8.25”区域暴雨)。
三、暴雨致灾情况
根据气象部门灾情直报系统数据统计,今年我市2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及其衍生的气象灾害累计造成33个区县受灾,受灾人口856190人,受伤9人,死亡12人,安置转移25464人,倒塌房屋2913间,损害房屋17412间,农业受灾面积4809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6250.1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9322.26万元。
按照暴雨强度和致灾程度评估,今年我市暴雨强度为近十四年中最强,超过2020年;但暴雨致灾程度在近十四年中排第8位,轻于2020年(见附表)。表明在市委市政府科学指挥调度下,各级各部门及时响应、应对得力,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1年11月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