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从“看得见”到“看得懂”!渝中区上万只“火眼金睛”守护母城烟火气
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商圈密布,旅游及网红景点众多,人流量巨大。随着旅游热度攀升,辖区内市容、秩序等管理难度日益增加。传统的人工巡查模式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监管,尤其对于突发性、流动性的城市治理问题,需要更高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从渝中区城市管理局获悉,该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可用视频监控资源已从8000余路提升至10500余路。随着AI智能识别技术的提档升级,遍布城区的摄像头犹如“火眼金睛”般,自动识别占道经营、游摊聚集等58类常见城市问题,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推动城市治理迈入“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智慧化新阶段。

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资源整合
视频监控跃升至上万路
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旅游热度攀升,辖区内市容、秩序等管理难度日益增加,传统的人工巡查模式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监管,尤其对于突发性、流动性的占道经营问题,往往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比如“城市之眼”旁车库出入口、鹅岭二厂门口等区域,更是成为游摊聚集的“重灾区”。

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面对这些难题,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以“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为突破点,开始寻求技术赋能的新路径。
监控资源整合就是关键环节之一。该负责人介绍,通过资源共享机制,今年下半年,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可用视频监控资源从8000余路提升至10500余路,实现了量级跃升。
这一突破使得渝中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视野”大幅扩展,为AI智能识别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平台已实现对全区视频巡查、问题处置、指挥调度等的全面支撑。
AI赋能
自动识别58类常见问题
资源增加只是第一步,如何精准应用才是关键。渝中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前期摸排,精准锁定了三大类监控盲区。
“老旧小区周边网红打卡点多为枪机监控,存在角度覆盖不全的情况;网红景点必经之路摆摊设点问题频发;部分施工区域断头路也形成了游摊聚集地。”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些盲区,中心采取了差异化解决方案。

工作人员现场调试监控摄像头。
比如,对于白象街网红景点等枪机监控覆盖不全的区域,通过补装球型监控摄像头,实现多角度灵活监控;对于鹅岭二厂门口等关键点位,则通过调整监控布局,实现重点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AI视频分析技术的加持,让视频监控从“看得见”向“看得懂”转变。依托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每个智能摄像头均具备24小时不间断自动巡查能力。一旦识别到城市管理问题或突发险情,系统将即时抓拍并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在3分钟内完成案件生成与分派,直达对应处置单位,显著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
目前,系统可自动识别游摊小贩、占道经营、垃圾暴露等58类常见城市管理问题,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的转变。
人技结合
助力城市治理“早发现、快响应”
技术赋能的同时,渝中区城市管理局还注重人防与技防的有机结合。“我们对新接入的2000余路监控视频,根据监控点位和实地管理要求,完成了监控分组和巡查计划制定,实现监控资源的有效利用。”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在管理流程上,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加强了视频巡查和案件采集力度,对游摊等秩序问题应采尽采,有效降低了游摊聚集形成的风险,避免了占道经营、地面脏污、交通拥堵等次生问题,做到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和有效管控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自视频监控资源提升以来,重点区域城市治理问题的主动发现能力显著增强,处置流程持续提速,市容秩序得到切实优化,市民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如今,超过万路的视频监控如同遍布城市肌理的电子脉络,让渝中区的城市治理拥有了“火眼金睛”,在守护城市秩序的同时,也正悄然推动母城渝中从传统管理向智能治理的深刻变革,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温度。
(记者 王淳 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