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热点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 媒体看点

重庆日报:停车难停车乱能否迎刃而解?

日期: 2025-07-02
字体:

7月1日,《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围绕解决“停车难、停车乱”,有哪些具体举措?中心城区停车管理将如何实现精准化、智能化?记者进行了采访。

“四老”区域是停车难重点

这些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停车难日益凸显,成为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数据显示,我市共有停车场2.9万个,停车位632万个,机动车保有量为641万辆(不含摩托车314万辆)。如果按照《城市停车规划规范》规定,停车位供应总量应该是机动车保有量的1.1至1.3倍,总体上,我市停车位供应不足。

具体到中心城区,情况却并非如此。数据显示,中心城区停车场1.24万个、停车位366万个,而机动车保有量只有232万辆(不含摩托车),与停车泊位比值为1∶1.58,这一比例高于全国1.3倍标准。

中心城区停车难为何依然突出呢?

“停车治理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核心区域资源供给不足,老小区、老校区、老医院、老商圈等‘四老’区域的停车矛盾尤为突出。”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区域因为修建时间早,当时没有配套建设停车位,有的虽然有配套建设,但配套标准低,远低于现在的1.1倍至1.3倍配建标准,“四老”区域的停车难问题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而越来越突出。

增加停车位尤其小微停车场

解决停车难,首先是要增加停车位。《条例》明确,要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编制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我市已启动《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5—2035年)》编制工作。规划将以城市更新区为重点,特别是针对“四老”区域,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有效缓解这些区域的停车压力。

仅2025年,中心城区计划新开工、续建公共停车场共38处,将新增停车位约1.04万个。中心城区各区还将充分利用零星用地、边角空间、闲置用地以及桥下空间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小微停车场。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全市共计新建1200余个小微停车场,新增小微停车泊位10万余个。可以预见,《条例》实施后,将有更多的小微停车场投入使用。

错时共享,“渝畅停”提供智慧停车

错时共享停车,被喻为盘活闲置停车资源的利器。在中心城区,时常可见这样的景象,繁华的商圈白天车库停得满满当当,到了夜间却空空如也。而毗邻的居民区却挤得水泄不通,停车位一位难求。通过错时共享停车,不仅可以盘活商圈闲置停车位,也能缓解小区停车难。

在中心城区一体化探索中,我市已新增“错时共享”停车位4.6万个。比如,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会同谢家湾街道等与万象城物业公司进行协商,推出了全市首个错时共享停车办法,引导附近居民夜间把车停到万象城商圈。目前,夜间万象城商圈车库“错时共享”车位使用率达到近30%。

错时共享停车也被写入了《条例》。《条例》明确,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应用,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与相关部门共享停车管理信息,引导社会公众规范有序停放机动车。

智慧停车应用将汇聚全市各类停车信息并实时公布,向社会提供停车场分布、泊位数量、使用状况等信息,提供停车引导、泊位共享、停车服务质量评价等服务。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我市正在开发的智慧停车应用“渝畅停”目前已归集全市3042个停车场的动态数据,正处于最后测试阶段。

治理停车乱,由公安机关统一执法

除了停车难,停车乱的现象又如何治理?一是疏导,引导车辆进入停车场规范停车。二是加大对乱停车的处罚力度。

此前,我市存在管理的“模糊地带”,人行道停车几乎无人管,“乱停车”现象严重。

《条例》明确了违法停车的执法主体,规定由公安机关统一对违法停车依法处理。“这样就破解了机动车违停执法主体权责交叉的问题。”相关人士表示,《条例》实施后,对乱停车处罚会更加严格。

记者还注意到,《条例》首次明确了停车人的法律义务,包括接受停车场工作人员的指挥调度,不得占用、封闭、堵塞消防通道,不得在停车场出入口停放,不得擅自在人行道上停放和行驶机动车辆等。随着管理更加严格,治理更加精准,我市“停车乱”现象将大为改观。

(记者 余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