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从重庆市民生活新时尚变为日常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5月21日电 “大骨头该扔哪个桶?”“化妆品瓶子是可回收物吗?”近日,重庆鸿恩寺公园大门口欢声笑语不断,一场别开生面的“分类进公园”垃圾分类宣传在这里进行。
活动现场,四色分类垃圾桶摇身变成“知识靶场”,市民们手持贴有“废旧电池”“茶叶渣”等标签的箭矢,瞄准对应的垃圾桶精准投射。“中了!有害垃圾!”每当箭矢准确投入红色垃圾桶,现场便爆发出欢呼。
“这个游戏太有意思了!”带着女儿来公园游玩的陈女士笑着说,“以前总搞不清大骨头算什么垃圾,今天玩了几轮,终于记住了是其他垃圾,还领到了奖品。”在陈女士看来,这种将分类知识融入传统游戏的新颖方式,让抽象的垃圾分类理念变得可触可感,可以吸引社区居民、青年白领和学校学生等群体。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怎样把垃圾分类工作持之以恒干下去,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成为“好习惯”?重庆有不少垃圾分类达人,探索出了自己的妙招。
宋瑶平是南岸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认为孩子是未来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垃圾分类应该从娃娃抓起。为此,她一有时间就会参加南岸区中小学的主题班会、校园讲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费了不少心思。“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举办趣味游戏、手抄报比赛、征文活动等。孩子们可以通过漫画、海报、作文的形式表达想法,寓教于乐大家更能接受。”宋瑶平说。
和不少居民一样,年过六旬的李万华在小区开始撤桶并点、进行集中分类投放时,十分不适应。“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再不适应也要养成习惯。”李大爷不仅自学了垃圾分类知识,在厨房里设置了分类垃圾桶,还走出家门进行垃圾分类纠错,成为小区里的垃圾分类“带头人”。“一次讲不明白就讲两次,久而久之大家都接受了。”李万华说,他将继续坚持,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小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不久前,就读于重庆大学城人民小学的陈思妍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垃圾分类校园挑战赛。21天里,她每天和妈妈一起提着分好类的垃圾下楼,进行分类投递。比赛结束后,她的“挑战”还在继续。“现在经常能看到她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准确投进垃圾桶。有时候她还用稚嫩的语言向大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陈思妍妈妈说,在孩子的带动下,他们一家人都成了垃圾分类的践行者。
从“一个垃圾桶装所有垃圾”到“四个垃圾桶分类放置垃圾”,从垃圾弃之不用到垃圾变废为宝,从垃圾分类新时尚到垃圾分类成日常……近年来,重庆立足实际,紧扣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大环节,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垃圾分类逐步成为社会新时尚和居民生活日常,一幅绿色文明新画卷在这里徐徐铺展开来。
(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