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打卡最美|渝中区红岩村社区 以“时间银行”激活垃圾分类新动能
在重庆这座山水交融的城市里,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如同一股清流,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走进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红岩村社区,一个以志愿服务推动垃圾分类的“时间银行”模式,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亮眼样本。这里不仅让垃圾分类从“难题”变为“习惯”,更通过互助激励的机制,让社区焕发出共建共享的新活力。
红岩村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始于一支特殊的队伍——由党员带头、居民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社区党员积极响应号召,化身垃圾分类的“引领者”“宣传者”和“监督者”,带动30余名居民志愿者加入。他们深入楼栋、驻守垃圾桶边,手把手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更特别的是,社区联动辖区两所小学,组建了80人的“学生志愿者队伍”,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将环保理念带入家庭,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
为了让志愿服务可持续,红岩村社区创新推出“时间银行”机制。志愿者每服务1小时,即可获得1个“时间币”或10个积分。这些“货币”不仅能兑换上门维修、健康检查等实用服务,还能抵扣物业费、停车费或兑换生活用品。“时间银行”不仅记录了志愿者的付出,更让奉献与回报形成闭环。社区还为每位志愿者建立专属档案,定期表彰先进,进一步激发参与热情。居民刘阿姨感慨:“以前觉得垃圾分类是任务,现在成了‘存时间、换服务’的乐事,大家都抢着干!”
扎实的培训与常态化的服务,是红岩村模式的关键支撑。社区定期组织志愿者学习政策知识、服务技巧,并通过“桶边指导”“上门宣传”“分类检查”等形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如今的红岩村社区,垃圾分类已成为充满温度的“约定”。居民们用志愿服务“存储”时间,用互助行动“兑换”便利,让环保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这样的“最美”风景,不仅美在整洁的街道,更美在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传递,美在基层治理中绽放的智慧与温情。
(记者 王淳 实习生 雷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