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区县观察丨“小切口”撬动“大治理” 沙坪坝“两疏两优”护学助医服务民生
医疗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
作为科教文卫大区,近年来,沙坪坝区探索破解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民生痛点,不断将治理的“针脚”做细做密,推动治理效能与群众获得感“双提升”。
针对接送堵、停车挤问题,实现人车分流,即停即走;针对功能缺、设施旧问题,增设便民座椅、共享空间……
通过“疏堵点、疏空间,优设施、优服务”的“两疏两优”工作法,织密城市管理“绣花针”,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沙坪坝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切口一:接送堵
做减法 畅通交通“微循环”
每天早晚高峰,树人小学周边家长接送孩子时,车辆随意停靠,人行道拥挤不堪。
在去年,这里还曾是沙坪坝最拥堵的区域之一。近日,记者前往此处打探,却发现了不一样的场景:树人小学门口,彩色混凝土铺就的人行道上,改造后的路面不仅防滑耐磨,还采用了醒目的红绿黄三色划分法,按不同年级明确家长等候区。
家长等候区。
转变的背后,是沙坪坝做减法,以疏治堵的智慧:通过简化调整绿化带,进一步拓宽了原本逼仄的人行通道,优化交通组织,提升道路品质,既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又美化了城市环境。
“沙坪坝区是重庆中心城区科教大区、卫生大区,辖区高校、中小学校、医院多。”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秉持“一院一策”“一校一策”,结合具体工作职责,针对人民医院和树人小学周边道路拥堵、停车难、人车秩序混乱等问题,制定专项实施方案。
树人小学附近焕然一新。
在专项改造中,调整绿化带200平方米、拆除桥下冗余护栏85米,将公交停车港延长40米,使同时停靠公交车数量从3辆增至6辆。
另外,还新增家长专属等候区3处、即停即走车位20米,引导接送车辆“快停快离”,使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20%。
公交停靠港。
改造后,人行道、公交停车港都焕然一新,家住附近的学生家长纷纷点赞:“原本这路边不好停车,又挤又堵。现在终于不用‘打拥堂’,孩子上下学也更安全了。”“以前送孩子上学,车都没地方停,现在方便多了”。
这正是沙坪坝区创新实施“沙磁护学助医”专项行动的生动缩影,这样的转变同样在沙坪坝的医院附近上演着。
切口二:停车挤
做加法 盘活闲置“边角地”
在沙坪坝区人民医院井双院区后门,不少车辆在平坦宽敞的道路上畅通行驶,人行道也秩序井然。“这条路改造后不仅车行方便,我们这些病人下来散步也感觉干净,心情都好很多了!”在医院住院的刘阿姨感叹道。
“之前这里是修建医院时留下来的除渣通道,是条泥浆路,后来作为临时道路使用。”据医院职工介绍,随着医院正式投入运营,周边人流量和车流量不断增加,这条临时道路上的来往车辆也增多,“这样就造成泥土层越来越多,可以说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大大影响了患者就医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感受。”
新增停车位。
得知这一情况后,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随即组织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探,制定整治方案。经过近一个月的改造,这条道路焕然一新,受到医生患者的一致好评。
通过做加法,人民医院附近新增闲置地块新建停车场,新增192个车位,就医车辆排队时间减少30%。迁移空中线缆300米,扩宽车行道140平方米,延长公交停车港至81米;在医院正门划设即停即走车位20米,同步设置救护车专属车位1个,患者上下车时间由1分钟压缩至30秒,排队长度减少60%。
“沙坪坝区医疗资源密集,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58家、医院52家,优质的医疗资源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诊,巨大的人流必然对医院周边交通带来压力。”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沙坪坝区普遍存在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为此,结合“沙磁护学助医”行动,沙坪坝区正聚焦“功能缺”“停车难”“设施旧”“交通堵”等问题,大力开展城市治理,全方位提升医院及周边环境品质。
切口三:等候难
做乘法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
随着治理的细化深入,聚焦硬件设施的改造也越来越成熟,进一步解决了家长、患者的等待难题。
以树人小学为例,这里新建的3处家长等候区、1处沙磁护学驿站,配备了座椅、饮水机等设施,整合公厕、休息区等功能,解决家长如厕难、休憩难问题,尤其雨天、酷暑等恶劣天气下家长候学舒适度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硬件升级,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还通过巧做乘法,积极推动配套“软服务”进一步提升。
上线“全区一个停车场”应用,整合周边停车场数据,实现余位查询、智能导航、错峰共享、无感支付四大功能,群众平均寻位时间由15分钟降至5分钟,车位利用率提高40%。
全天候联勤管控,建立“城管+交警+校方/院方”三方联动机制,通过定点值守、视频巡查、动态调度,严查人车混行、违停滞留等行为,高峰时段拥堵时长缩短50%,投诉量下降70%。
设置城管护学岗。
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校园周边学生安全风险下降50%,医院特殊群体就医便利度提升40%,群众满意度创98.7%的历史新高。
“城市管理重在理清管的思路和治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民生设施的改造,需要聚焦群众实际需求,力求改而有用、用而见效。”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护学助医”经验已延伸至全区32所学校、8所医院,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治理“沙区样本”。
从校门口的彩色斑马线到医院的智慧停车港,从桥下驿站的暖心服务到“云端”联动的精准治理,沙坪坝区用“两疏两优”工作法为新时代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创新路径,诠释了超大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
(记者 王钰 王庆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