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江北区城市管理局主办的2025年重庆市江北区垃圾分类工作安排部署会暨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工作推进会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举行。
会议分为现场观摩和座谈会两个阶段。活动现场,江北区首个社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左岸垃圾分类管理系统CRP、小熊分分小程序等创新成果集中亮相。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破解了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管理难题,更让居民参与变得更加简单有趣,为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数智赋能 垃圾分类尽显“科技范儿”
在大石坝街道下五村片区,一个智能回收箱让参会人员现场体验到了垃圾分类的“科技范儿”。
大石坝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智能回收箱区别于传统回收箱,系统可以帮助居民实现自动细分,自动称重。居民还可使用左岸环境开发的小熊分分小程序实现积分兑换,以游戏化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有内外监控,可溯源投递行为。回收箱一旦满溢,系统会进行自动告警,让分类回收更高效。”
除了智能回收箱,当天,江北区首个社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江陵绿擎”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也正式开放。宣教中心数据展示屏上,整个片区的居民垃圾分类情况都得到清晰展示。在这里,街道运用垃圾分类管理系统CRP实现了对全域垃圾分类工作完成情况、投放点提档升级以及日常工作的全过程监管。
大石坝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管理系统CRP由左岸环境开发,推出了主管部门监管和物业小区两个APP端口,将垃圾分类要求分解为小区工作人员日常分类工作行动的指南,实时反馈每一个小区分类工作成绩,为物业工作提供抓手。同时,系统可以利用工作积分指数系统,对小区工作成效进行排名,让管理更精细高效。目前,下五村片区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92%,垃圾分类准确率63%,回收利用率44.7%,已建成数字化垃圾分类社区。
“我们对辖区35个住宅小区垃圾分类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已完成新建垃圾分类设施点位53处,升级改造点位217处。”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街道已建成3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1处垃圾分类生态厢房和1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设施体系。
瞄准“习惯养成”开展攻坚行动
大石坝街道的变化,只是江北区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
当天的推进会上,江北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5年垃圾分类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举措。今年,江北区将推动垃圾分类从设施建设阶段向家庭习惯养成阶段转变,力争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分类准确率达65%的目标,并培育至少1个在全市具有示范意义的先锋典型案例。
为此,江北区将重点开展“习惯养成”“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等攻坚行动。以“习惯养成”攻坚行动为例,一方面,江北区将建立家庭分类档案,确保建档率不低于50%;同时,持续开展“敲门行动”“九进”等宣传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方式,推动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在硬件提升方面,江北区将继续巩固投放设施提档升级成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按照计划,2025年每个镇街将至少建设1个“两网融合”点,构建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此外,还将推进物业小区收运车辆更新,按照“密闭、分类收集、防臭味扩散和防遗撒”的要求,实现居民小区收集、转运车辆的机械化、电动化升级。到2025年底,每个镇街要完成2个居民小区前端运输车辆更新。
科技赋能让管理更高效,让参与更便捷;制度创新让责任更明确,让落实更有力;全民参与让意识更牢固,让习惯更持久。从大石坝街道的智慧化实践到江北区的全域推进,垃圾分类正成为江北区展示城市治理水平的一张“名片”。
(记者 王淳 摄影 甘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