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保洁
长江清漂
公厕保洁
垃圾分类指导宣传
城市美容师
核心提示
从晨曦微露到万家灯火,从数九寒冬到三伏酷暑,在重庆的大街小巷,环卫工人们一抹抹“橙色”身影不顾风雨、不畏辛苦,默默地用汗水创造出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
10月26日是“环卫工人节”,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尊重劳动者、关爱环卫工人,为共同维护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作出应有贡献。
晨光中的美容师
晨曦微露的凌晨五点,当城市仍沉浸在梦乡之中,陈绿群已悄然踏上街头,开启了她繁忙的一天。风吹叶落、积水与废弃物交织,她一丝不苟,持续高强度的清扫作业、擦拭护栏和垃圾桶等环卫工作。
“我们环卫工作每天都是重复循环,不讲高大上,要的是脚踏实地、勤劳肯干。”陈绿群从事环卫工作长达22年,一直在一线进行清扫、冲洗作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用一把扫帚书写无怨无悔的“马路情缘”。
“我们虽然干着平凡、不起眼的事情,但为城市环境、为自己的家园梳妆打扮是值得骄傲的!”在陈绿群眼中,每一条马路都是待绘的空白,而干净整洁的街道,则是她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最美风景。
今年7月洪峰过境,江北城三洞桥等沿江区域的清淤工作繁重,陈绿群主动报名,顶着烈日投入到清淤工作中。
当时同样奋战在清淤工作中的,还有田炼。身为机械作业班班长,田炼经验丰富、技能多样,扫地车、高压冲洗车、洒水车、护栏清洗车等机械操作熟练。因此,除了日常的扫地、洒水、冲洗作业,他偶尔也会接到一些紧急任务。
根据管理系统后台的调度,田炼是哪里需要就跑哪里,第一时间奔赴清淤现场,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作业模式,累计清除泥沙约150吨。
“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做环卫工,但如今很多时候都会为这份工作感到自豪。”田炼说,“每次看见清扫干净的路面,就会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以前的工作都没有感受到的。”
如今,我市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提速。在市城市管理局领导下,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不断创新,通过数智赋能提升环卫作业质效,也让陈绿群及田炼们的工作更加智慧化、精细化。
比如通过重庆环境卫生“随手拍”平台反映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等线索,陈绿群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解决问题;通过车辆位置云平台,田炼可以直接查看作业耗费的油料情况及异常油量损耗,并使用驾驶安全辅助、按键触发紧急事件上报等功能,作业更可控、更安全。
日升日落,环卫工人们劳作的身影未曾停歇。“习惯了就不觉得辛苦。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陈绿群笑道。
长江上的清漂人
秋日的清晨飘着细雨,风中带着寒意,江面上尚且船只寥寥,何登琼、李先太已在岸边整理着身上的救生衣,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
奉节县境内涉及水域清漂面积约70.62平方公里,受夔门“闸门”效应影响,是三峡库区重庆段清漂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
入汛后,上游降水量逐渐增大,随江而下的漂浮物日渐增多,何登琼夫妇早上6点就得出船,一直忙到晚上7点才能下船,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打捞百来吨漂浮物。
何登琼夫妇原本是当地的一户渔民,靠捕鱼为生。随着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渔网,转身成为守护长江的清漂“夫妻档”,一干就是十多年。
冬季寒风刺骨、夏季酷暑难耐,被水浸泡过的漂浮物更是格外沉重……清漂是个极考验体力的活儿。特别是每逢汛期,工作尤为繁重;但多年来,何登琼夫妇却从不退缩。
“长江养育了我们,我们该为长江做点儿什么。”何登琼说,都是从长江里“捞”东西,但作为渔民打捞的是资源、是为了生存,而现在作为清漂工人,“捞”的却是对长江母亲河的真诚回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做清漂虽然辛苦,但是心头踏实又满足,而且打捞的东西更有价值。”何登琼说,清漂也能变废为宝。
奉节县通过“打捞—卸载—分拣—转运—处置”的作业流程,进一步推进漂浮垃圾的综合利用。其中,木材被分拣出来,运往再生资源开发厂加工为燃料,其余的则被运往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处理。
据悉,在市城市管理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实施三峡水库清漂能力提升项目,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和“信息互通、协作互补、联动清理”的清漂作业模式,作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现在随着机械化清漂设备增多、作业流程创新,我们清漂的效率大大提升,做起事来特别有干劲,就盼着江水越来越清。”何登琼望着奔腾的江水,眼中满是期待。
在这片滚滚长江中,有着无数个何登琼这样的清漂人的汗水,滴在了甲板上,融进了长江中,才换来了一江碧水向东流。
不言苦的疏浚工
清掏这一行,有三难。异常脏臭,常年淤积的粪便杂物混合,隔着老远就能闻到异味,更别说堵塞后要下池作业;作业强度大、时间长,化粪池管道走向不明、空间受限,徒手作业数个小时才能处理完毕;危险性强,黑褐色的污泥里埋藏着千奇百怪的杂物,如被尖锐物件刺出伤口,很容易造成感染。
“不讨喜的工作总要有人来干。” 江北区环境卫生管理所王达贵说,“这么美的城市有我一份力,想起就很有成就感。”他对自己掏粪工人的身份从不避讳,还很是自豪,并把这种自豪感化作无穷的力量,投入到城市环卫事业中。
二十余年如一日,王达贵总是早出晚归、战斗在一线。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江北区的所有化粪池,成为了一名业务能手。
如今,我市化粪池安全在线监管覆盖面不断扩大,公厕数量增多,清掏工作也逐步实施市场化运行,化粪池作业安全和粪渣处理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向着智能化、数字化前进着。
据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有效运行的化粪池安全在线监测设备10337套。工作人员无需到达现场,通过管控平台的电子地图就可以实时掌控可燃气体浓度、报警状态等数据;“化粪池监管一件事”应用对化粪池进行建档赋码,将其按人流量、使用频次等综合情况划分登记标识,明确巡检频次及管控措施;地下有限空间危险源(化粪池)管控机器人正式投用,通过传感器、智能监控平台及移动巡检终端联网,可实时监测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浓度;融入大数据智能化概念,加速打造公厕智能化应用场景,提升如厕舒适度的同时,提高了保洁的效率与质量。
“现在要想把工作做好,仅靠一把力气是不行的,更需要学习数字化、掌握智能技术。”为了让自己思想不掉队、知识不过时、工作不延误,王达贵白天把抢险现场当实践课堂、晚上把办公室作为自学课堂,积极学习电脑办公、设备操作,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
在平凡岗位上任劳任怨,王达贵随时保持较高的安全警惕意识,定期检查现场,带领大家开展模拟演练,遇到紧急情况依旧冲锋在前,生动展现了一名环卫人爱岗敬业的新形象、新风采。
垃圾分类先行者
“您这一袋把椰子壳拿出来,剩下的都是厨余垃圾,另一袋全部属于其他垃圾。”在高新区九龙西苑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厢房前,分类指导员杨秀兴正仔细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如果记不住,可以关注‘重庆市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选择菜单栏‘微课堂’,里面有很多垃圾分类小视频,教大家对垃圾进行分类。”杨秀兴说。
每天清晨七点半,杨秀兴总是准时出现在这里,守好垃圾分类的“第一道岗”。早高峰后,她还要开展敲门行动,向在家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她佩戴红袖章的身影,早已成为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垃圾分类这个事,需要讲解、劝说、引导和督导,工作到位了,小区大部分的居民还是能做到的,个别居民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慢慢转变意识。”杨秀兴说,万事开头难,现在居民参与积极性都挺高,接下来贵在坚持。
为了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杨秀兴坚持每天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她说坚持学习才能心里有底,自己清楚才能给别人讲清楚。
这样以身作则、全力投入的不只是杨秀兴,目前全市垃圾分类指导员达1.9万余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献力。
郭斌是重庆环卫集团固废运输公司的维修工,长期从事这一行的他专业素养高,且善思考、敢创新,是环卫运输产业高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为了有效防止垃圾装卸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他在环卫车辆上开展技术小革新,创新增加了一套接油盘和集油箱,不但减少了二次污染、也更利于油污清洗。
在千千万万像杨秀兴、郭斌这样的分类指导员及环卫工人的推动、助力下,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连续5年位居西部前列。今年5月,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分类体验日”启动仪式在重庆举行,体现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和肯定。
链接>>>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爱环卫工人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当前我市有一线环卫工人8.37万人(其中,中心城区3万人),负责全市3亿平方米公共区域清扫保洁,2.5万吨/日生活垃圾清运处置,1.5万余座城镇公厕管理维护。
“感谢环卫工人为城市所付出的努力,同时,城市管理、财政、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也心系环卫工人,通过传温暖、提技能、送服务等实打实、心贴心的关爱举措,全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爱环卫工人的良好氛围。”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有效减轻环卫工人劳动作业强度、提高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质量效率,我市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加机扫、洒水等作业频次,中心城区道路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5%,全市水域清漂作业配备的机械化清漂船舶达到72艘。
同时,多管齐下开展关爱活动,强化人文关怀。严格落实高温天气环卫作业规定,灵活调整环卫工人作业时间;开展作业人员防暑防汛、中暑急救、安全作业等知识教育211次,提高管理人员、机具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意识;281个“劳动者港湾”、1499个爱心驿站向环卫工人开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和环卫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朋友主动关心环卫工人群体,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
此外,多途径开展帮扶行动,解决环卫工人实际困难。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和重大节日慰问制度;2018年至今,为3055名困难环卫工人发放爱心基金449.4万元,为2万人次环卫工人免费体检;举办“城市因你而美、新华伴你而行”关爱环卫工人公益活动,免费为重庆中心城区2.45万名环卫工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张锋 詹米璐 图片由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