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热点专题
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 媒体看点

城乡观察:现场直击|“零污染”村庄,全程数字化……重庆区县垃圾分类出奇招

日期: 2024-10-23
字体:

干净整洁的西沱古镇

将厨余垃圾发酵成酵素,用于农业种植,力求实现农产品有机化、全村零污染。这样一举多得的“天才式”创想,已在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大顺村全面落地,且成效显著。

同区的江北街道二渡村,则开发使用了“屏上、掌上、云上”系统,通过3D实景地图呈现,实现垃圾分类全程数字化管理。

……

不久前,由重庆市城管局农环处领衔的调研组,深入了多个区县,发现即便是偏远乡村,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都各显神通。观念引领、技术超前、机制创新,重庆区县城管系统在农村环卫工作上,各出奇招,赛马比拼,切实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01

观念引领,人环带动经济

“这里没有无用的东西,也几乎没什么污染。即便是最看不下去的厨余圾,都弄成了酵素或堆肥,成为田地里的自然养料。”在涪陵区大顺镇大顺村,调研组刚进入村委会所在的老街,就被年轻村支书宋艺谋的讲解所吸引。

这里是颇具渝东南传统村落气质的民宅聚集点,以木质结构为主,整旧如旧,“涪陵大顺村文联”的落地,平添文化气息和归属感。因为有人气,大顺村零污染村庄示范基地入驻于此。除了长长一排酵素桶,旁边的酵素生产示范室,也让人颇为新奇。室内除了展陈酵素成品和知识,还有以厨余动物油制作的肥皂等物品,让人连连惊叹科技作用下“变废为宝”的不可思议。

涪陵区大顺镇大顺村书记宋艺谋 现场讲解

据介绍,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西南的大顺村,是全国首批传统古村落、中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辖区内有李蔚如烈士陵园、李家祠堂、半边街、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丰富。大顺村作为全市首个“零污染村庄”试点建设单位,坚持以垃圾分类、环保酵素、友善农耕等重点维度为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稳步推进重庆市首个“零污染村庄”试点建设,实现全村生态环境质量新提升。

现场看到,大顺村在传统四分类垃圾桶基础上,推广使用“三桶两箱”垃圾分类方法,两箱主要用于将厨余垃圾中的新鲜厨余垃圾和熟厨余垃圾进行区分,将新鲜蔬菜皮、果皮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剩菜、剩饭类用于制作堆肥。

因为酵素和堆肥的使用,整个大顺村做到了农业种植零化肥,大米、红苕等常见农产品,也都实现了品质和产量的提升,个头最大的“红苕王”竟重达7.7斤,市场售价也高出同类普通农产品许多。

一废两用,一举两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观念上的引领。此番调研发现,因为观念超前,而在人居改善和经济带动上“一石二鸟”的,还有不少乡镇。

比如石柱县中益乡,大力推进实施“万企兴万村”战略,借势龙头企业帮扶,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带动农户增收,从而在民心民意上促进农村垃圾分类,以优美舒适的环境吸引游客,形成人环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县的桥头镇更是另辟蹊径,不仅与四川美院联合打造写生基地,还大力发展民宿业,将部分收益用于反哺农村人居环境,进而形成乡村振兴示范效应。

被评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的西沱,则“以点带面”,借助千年巴盐文化及4A级旅游景点辐射效应,推动全镇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普及。而干净整洁的环境,又反过来提升西沱的文旅形象,让其更加宜居宜游。

02

技术超前,垃圾分类数字化

人居环境整治,观念引领固然重要,还切实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撑。即便是细小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技术含量高,全程智慧化、云管控,也会带来极大的不同。

在文化大区沙坪坝,有多处改造提升的固废物资转运站。最具对照和示范意义的,是位于歌乐山街道歌乐村的转运站,其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设计日转运能力100吨,服务范围为歌乐山街道、山洞街道。2022年,沙坪坝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对该站进行改造,内容包括:彩钢棚拆除、新建卸料大厅及转运大厅、建筑外立面改造、室内装饰装修更新以及除臭设备提档升级。

改造后的歌乐山固废物资转运站

改造前,该站风貌简陋,难以密闭,造成臭气外溢。改造后的转运站,采用离子新风与负压新风耦合工艺,对站内除臭系统进行提档升级,力求打造 “会呼吸,能净化”的垃圾转运站。同时,该站在监控、操控上,也相当的智能化。据介绍,转运站的改造,极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不仅让垃圾处理更为便捷高效,还极大降低了居民投诉率。

不止是垃圾转运,垃圾分类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可视可控,也非常重要。在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一进村委会办公楼,就可以看到一幅巨大的数字屏。通过数字遥控,可以看到全村3D实景地图,将垃圾分类投放点精确呈现,要了解垃圾分类知识,也尽可刷屏。村支书表示,用“屏上、掌上、云上”系统来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投入使用后,才发觉“一屏解千愁”,太有用了。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书记潘晓江 现场讲解

无独有偶,石柱县鱼池镇山娇村,则专门建设了智慧院落治理调度中心。该中心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随手拍”线上报事功能,村民可随时反映环境卫生、地质灾害、治安等情况,每次上传,系统会自动给报事村民积分,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即便是细分领域的垃圾分类工作,该村也实现了全过程可视、可控、可互动。具体说来,全村117个垃圾桶,无一不在24小时“监控”中,使用动态尽在掌握。村民如果发现身边的垃圾桶已满,只需要手机拍照,通过扫码从小程序上传,即可完成“报事”。

石柱鱼池镇山娇村村民“随手拍”上传垃圾桶情况

“经常都有村民,主动为垃圾桶拍照。有了这些技术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变得轻巧多了。”鱼池镇综合执法大队队长陈锋,在对屏讲解时不自觉地感叹道。

03

机制创新,积分兑换深入人心

调研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表达:全民垃圾分类,是个新生事物,仅有观念和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足够好的机制保障。

为更好促进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环保酵素的宣传,涪陵区大顺镇大顺村首创“物物兑换”方式,即10个矿泉水瓶子或50个烟头可兑换1瓶环保酵素,鼓励村民将废弃的塑料瓶和烟头,在半边街兑换成环保酵素。此外,为响应垃圾分类与净塑行动,村里还将每周三定为低碳环保日,组织公益性岗位、义工队伍定期开展“净村”行动。活动推出不久,村民们仿佛来到一片新天地,自觉净化环境和自己的行为,环保酵素的来源和用途,也很快深入人心。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则开设大喇叭线上“课堂”,党委书记定期通过“村村响”大喇叭,向全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志愿者通过院坝会、主题活动、垃圾分类节目演出、微宣讲等多种形式将垃圾分类政策、法律法规通过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老百姓。

在机制创新上,石柱县更是有一整套经验。首先是发挥党建引领,用好“三个抓手”:抓组织领导,一盘棋统筹推进;抓规划先行,一张网联动覆盖;抓党员示范,一口径集中引导。其次是强化体系建设,紧盯“四个环节”:在人员力量配置环节“聚力”,在分类设施建设环节“加力”,在集中收集转运环节“发力”,在末端规范处置环节“用力”。据介绍,石柱县已引进三峡环保集团,采取“PPP”运营模式,预计2024年底建成,全县厨余垃圾自主处理能力将得到直线提升。

石柱县鱼池镇综合执法大队队长陈锋 现场讲解

此外,石柱县还搭建“五个平台”,深入宣传垃圾分类工作:一是宣传平台,二是媒体推广平台,三是积分兑换平台,四是激励评比平台,五是网络宣传平台。五大平台协同发力,整个石柱县可谓实现了垃圾分类家喻户晓。而今,这里的城乡居民,大都有了“垃圾也有家,我送它回家”的意识和行为。

石柱县鱼池镇“智慧院落”,对人居环境治理切实有效

石柱县鱼池镇积分兑换制度上墙

“在众多宣传和激励机制中,积分兑换模式尤其受欢迎,这在全重庆各区县人居环境治理中,已普遍推行。各地积分细则不尽一致,大都能契合当地实际。”重庆市城管局农环处有关专家表示,垃圾分类无小事,好的机制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小小积分,其实是让被动变主动,让新时代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值得重视和推广。

(阳德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