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315207D/2025-00060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城市管理局 | ||
[ 成文日期 ] | [ 发布日期 ] | 2025-04-10 |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855号提案答复的函
杨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建议》(第0855号)收悉。经与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市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装饰装修等建设活动的不断增多,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另一方面,建筑垃圾中拆除垃圾、装修垃圾产生比例逐年递增,成分较过去更加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垃圾分拣和利用处置难度。您提到的建筑垃圾管理过程中凸现的规划滞后及落地难、资源化利用设施短板和违规倾倒等问题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难点和堵点。2024年以来,我局以问题为导向,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规划优先、加快补齐设施短板,逐步建立完善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筑垃圾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一)健全规划体系。督促指导区县充分考虑建筑垃圾产生量、产生区域、产生类型、设施覆盖范围等因素,编制《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构建中心城区和区县的“1+41”规划体系。会同市规资局加强对区县的指导,将相关设施选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管控做好设施建设用地保障。
(二)强化源头管理。一是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建立挖填平衡机制,指导业主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编制、方案设计时因地就势布局,推行渣土就地就近平衡。二是严格实行建筑垃圾备案制度,落实建筑垃圾管理责任制,明确三级责任主体,按照部门抓指导,建设单位抓监管,施工单位 抓实施,细化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建立管理台账,分类统计建筑垃圾产生情况。
(三)推进资源化利用。一是住建部门督促工地在源头对建筑垃圾进行前端分拣、贮存、资源化利用,提升建筑垃圾资源转化率。同时,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比,减少建筑工地的建筑垃圾产量。二是以产业化推进设施建设,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投资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大产、消两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三是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监管,全面梳理建筑垃圾处置设施情况,对运行不够规范的,督促指导企业开展整改;对违规处置的,依法责令停运、封场。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建筑垃圾处置设施180座,较上年度新增工程回填场24座,新增资源化利用设施21座,新增资源化处置能力385万吨/每年,增长率38.7%。
(四)强化执法监管。一是开发“工程渣土治理利用”管理平台,实行线上核准审批办理,全链条数字监管,2024年已全面贯通41个区县,中心城区148个出渣工地接入应用、53个消纳场实现“电子渣票”实战实效,违规倾倒问题明显改善。二是开展建筑垃圾问题专项督查,发现问题现场交办督促整改。2024年现场交办41个区县234个问题并全部督促完成整改。三是建立健全线索移交、信用惩戒机制,加大联合监管和曝光力度,坚决遏制违规行为。在全市范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24年约谈施工单位1860次、运输企业851次,查处建筑垃圾违法案件3947件,罚款1418万元,建筑垃圾新增违法案件呈逐月下降趋势。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持续推动地方性法规出台。围绕解决建筑垃圾治理地方性法规缺位、企业管理、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开展《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推动《条例》早日出台。
(二)补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督促指导各区县按规划抓紧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
(三)推动设施建设运营更加规范。规范建筑垃圾处理场建设用地,指导各区县落实《建筑垃圾处理场设置规范》,促进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符合相关要求。扎实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做好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使用,力争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四)推动全链条管理责任落地落实。着眼建筑垃圾前端减量、中端运输、末端处置责任到位,会同规划、住建、交通、公安等部门严格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压实城市建筑垃圾全链条管理责任的通知》,依法办理《重庆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推行建筑垃圾方案审核和备案制度,强化源头减量和挖填方平衡,迭代升级“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开发“装修垃圾一键收运”等应用场景,全面规范建筑垃圾收运处置。
此答复函已经我局肖庆华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2025年3月27日